您当前的位置 :生活 >
处暑:昼夜温差大+“秋老虎”,谨防心血管疾病
2025-08-23 15:13:29   来源:掌上长沙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

8月23日是处暑节气,“处”有终止之意,意味着暑热至此逐渐消退。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欧降红表示,此时虽“处暑寒来”,但午后“秋老虎”仍有发威之势,天气尚未真正凉爽。

昼夜温差大+“秋老虎”,谨防心血管疾病


(相关资料图)

处暑时节,昼夜温差明显加大,气候处于“温燥”与“余暑”相互交织的状态。中医认为,燥邪易侵袭人体,伤及肺津,使人出现口干、咽痛、皮肤干燥等症状;湿邪未完全消散,困阻脾胃,会导致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情况。随着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若调养不当,易导致阳气不足,出现乏力、畏寒的表现。

欧降红提醒,早晚温差大,加上“秋老虎”带来的气温波动,会使血管频繁收缩扩张,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养生遵循“滋阴润燥、健脾祛湿”原则

处暑是中秋养生的重要节点,中医讲究契合“秋降”之理,欧降红建议遵循“滋阴润燥、健脾祛湿”总的原则,通过合理饮食、规律作息、穴位按摩等综合调养,以适应节气变化。

饮食调养,适宜滋阴润燥,少辛增酸。多吃滋阴润肺食物,如芝麻、蜂蜜、百合、银耳、莲子、山药等,防秋燥口干咽干、皮肤干、便秘。此时,冰糖炖雪梨是最佳食物,从中医治疗角度,若有燥热咳嗽,可加川贝母3~5克同炖,增强润肺止咳之效。少辛增酸,减葱、姜、蒜、辣椒等辛燥之品,防止秋燥伤阴。增食葡萄、石榴、山楂等酸味果蔬,收敛肺气,生津止渴。对于肺阴不足,干咳少痰者,可用五味子5~10克泡水代茶饮,增强敛肺滋阴作用。可适当“贴秋膘”,天气转凉食欲增强,可适度进补,但脾胃仍弱,不宜骤食油腻厚味食物。宜选鸭肉、鱼肉、瘦猪肉等平补清补之品。若脾胃虚寒者,可将鸭肉与生姜、白术等温中健脾药材作为药膳来食用。

起居作息,应早卧早起,注意保暖。睡眠顺应自然,遵循“秋三月,早卧早起”原则,早睡敛阳气,早起舒肺气。若睡眠不佳,可在睡前按摩神门穴、涌泉穴,各3~5分钟,以宁心安神助眠。“秋冻”要有度,避免过早加厚衣,让身体适应寒冷,但需要做好腹部、脚部、颈背部保暖。夜眠关窗盖被,防秋风引发腹泻、感冒、关节痛。若腹部受寒出现腹痛、腹泻,可用艾条灸神阙穴(肚脐)15~20分钟,温中、散寒、止泻。

运动不宜剧烈,平稳过渡。舒缓运动,避免大汗伤津耗气。可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练习八段锦等平缓项目,微热出汗即可,助阳气收敛。运动后若感觉疲劳,可按摩足三里穴5~10分钟,以健脾益胃,恢复体力。

调畅情志,秋天万物开始萧条,使人容易生悲愁,悲忧伤肺。主动调整好心态,保持安宁舒畅。多登高望远,参与愉悦活动,避肃杀之气,清宣肺气。若情志抑郁不舒,可按揉内关穴3~5分钟,以宽胸理气,解郁安神。

处暑节气食疗推荐:百合雪梨粥

原料:雪梨3个,粳米50克,玉竹、百合各10克。

做法:雪梨洗净切碎,加水煮半小时,去渣。加入玉竹、百合、粳米共煮成粥。

欧降红解释,雪梨、百合性寒,滋肺阴,能起到润肺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可缓解干咳、咽痛。玉竹则养阴生津,与雪梨、百合一起用,润燥效果更佳。



[责任编辑:ruirui]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广告服务| 建站服务| 联系我们
 

中国焦点信息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20,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