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生活 >
一声求助,11只“小蜜蜂”从长沙“飞”去割稻
2025-08-23 08:06:01   来源:长沙晚报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小华 实习生 向思强

金黄的稻谷熟了,却没有人收割。娄底市新化县孟公镇桃溪村的刘爹爹和杨娭毑两位空巢老人近日愁眉不展,望田兴叹。这对老人的儿女在外打工,他们又患风湿行动不便。

令这对老年夫妇没想到的是,8月21日天刚亮,一群“小蜜蜂”就从长沙出发,驱车3个多小时赶到桃溪村,帮助他们抢收稻谷。带领这群志愿者的是长沙市天心区小蜜蜂志愿者协会会长杨士泉。杨士泉2015年当选助人为乐“中国好人”,2016年获评全国“百姓学习之星”,2018年被评为全国“最美志愿者”,多次获湖南省、长沙市道德模范及志愿服务奖项。今年53岁的他从一个受助者成长为助人者,用20年时间,把善意汇成一条奔涌的河。


(资料图片)

接力,在稻香深处

这次来桃溪村收稻,源于一条求助信息:深山有两位患风湿的老人,家里几亩稻谷无人收割。杨士泉立刻在协会群里发起号召,11位志愿者积极响应,其中包括5名大学生和一名12岁的少年。

当日上午8时许,志愿者们开始下田。来自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的邹娟是团队中的“农技能手”,在农村长大的她动作敏捷,一边自己收割,一边教其他人如何握稻、下镰、捆扎。“稻叶边缘锋利,小心手。”……她不时提醒大家。其他大学生志愿者都是第一次握镰刀,在邹娟的指导下逐渐熟练起来。“这是我第一次割稻子,特别有成就感。”12岁的汤宥心抹着额头的汗,笑容灿烂。大家在烈日下协作6个多小时,收割完3亩稻田。

看见大家如此辛苦,杨娭毑端来凉茶给大家解乏,还不停地道谢。

一床被子与800万元善行

在桃溪村的稻田里,杨士泉一边割稻,一边和大学生志愿者们聊天。

1986年,14岁的杨士泉带着仅有的15元钱和6个鸡蛋,从河南信阳南下长沙打工。因为年纪太小,没有工厂肯收他,他睡工棚、打零工,经常吃不饱饭。在他最艰难时候的一个冬天,一位长沙姑娘送给他一床棉被御寒。这床被子不仅温暖了他无数个冬夜,也牵起了两人之间的缘分——后来,这位叫邓翠娥的姑娘成了他的妻子。

杨士泉卖过油条、拖过板车,什么苦活累活都干过。后来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他开始创业,从电镀车间到建筑行业,一步步成长起来。

日子好起来了,但他从没忘记回报社会。2005年,杨士泉创办小蜜蜂志愿者协会,开始系统地帮助他人。截至目前,他个人累计捐赠超过800万元,志愿服务时长超过2.8万小时,帮扶近2万人次。

“以前很多人帮助过我,现在是我该回报的时候了。”杨士泉说。

被爱浇灌的种子终将成林

在收割的队伍中,有一个叫张庆娟的女孩格外认真。她如今是小蜜蜂协会的志愿者,曾经是杨士泉资助的孩子。

张庆娟曾在老家新化县奉家镇大山深处的毛坪小学读书。那里曾经只有1位老师、28个孩子。她每天走两个半小时山路去上学,午餐只有米饭和咸菜。杨士泉在一次走访中认识了她:“别怕,叔叔陪你一起读完书。”这一承诺,就是近十年。

张庆娟读高中时,她的班长刘洋因父亲生意失败、母亲腿疾,不得不辍学。她哭着联系杨叔叔,杨士泉立刻答应:“让他回来读书,我来帮他。”

后来,张庆娟考上了衡阳师范学院,刘洋考入湖南农业大学。当别的同学还在享受着高三毕业后的狂欢时,他们加入了“小蜜蜂”。张庆娟告诉记者:“杨叔叔把我当作他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我想同他一起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这个暑假,他们没去旅行,而是在田间地头助农收稻。

刘洋在休息时坦言:“没有杨叔叔,我现在可能已去打工,而不是读大学。” 他们就像大山里的种子,被爱浇灌,终于发芽成林,为别人遮风挡雨。

杨士泉站在田埂上说:“我做的其实很简单,就是把别人曾经给我的温暖,再传下去。”

稻香在风中飘溢,而比稻香传得更远的,是善良与回报的故事。



[责任编辑:ruirui]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广告服务| 建站服务| 联系我们
 

中国焦点信息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20,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