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岁的古丽(化名)从12岁初潮半年后开始,每次来例假都伴随着剧烈的、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更加蹊跷的是,经血只有少许点滴状流出。13岁那年,她被确诊为卵巢巧克力囊肿,接受了第一次手术,自此陷入了一个可怕的循环:每隔几年便囊肿复发,痛经加剧。为解决这一难题,她累计经历4次开腹手术与十余次穿刺治疗,长期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
婚后,古丽始终未能成功受孕。随着年龄增长,她对孕育宝宝的渴望愈发强烈,而“不孕”的现实与持续的身体痛苦,让她一度陷入低谷。此前的诊疗过程中,由于该病症解剖结构复杂、临床较为罕见,始终未能明确根本病因,仅针对囊肿等继发性盆腔包块进行处理,无法“从根上”彻底解决问题。
(资料图片)
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她来到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诊的广医三院妇科副主任医师周冬梅发现:她的子宫是罕见的完全性纵膈子宫,因双侧宫腔大量积液,子宫被撑得如同怀孕5、6个月大小。“她的宫颈发育极差,长度不到5毫米,在阴道镜下看仅如小拇指尖大小,仅2毫升长,难以寻觅。”
周冬梅医生手绘示意图
周冬梅解释说,正是这先天性的生殖道畸形,导致古丽的月经通道在少女时期就几乎完全封闭,每月产生的经血无法正常排出,只能反向通过输卵管倒流进盆腹腔。经血中的子宫内膜在盆腔、卵巢等部位异常种植,反复出血后形成顽固的巧克力囊肿与盆腔粘连,进而引发持续痛经、囊肿复发及不孕等问题。这就是她三十年剧痛、四次手术、十余次穿刺以及不孕的根本原因。此前的多次手术仅处理了经血倒流引发的症状,但未能打通封闭的月经通道。
面对如此棘手的病例,广医三院妇科生秀杰教授团队迅速组织多学科会诊(MDT),制定了“两步走”的战略:第一步先打通月经的天然通道,解决经血倒流问题;第二步再谋划生育问题。
手术的核心难点在于,要从发育不良的宫颈与子宫纵膈结构中找到未通畅的“原生通道”并进行重建。这段通道长度不足1厘米,且因解剖结构严重扭曲、粘连,手术操作难度极大,如同在复杂迷宫中导航行进。
手术过程中,团队以毫米级精度探索解剖结构,耐心细致地操作,最终成功突破复杂的粘连与扭曲结构,打通了原生通道。随后,医生彻底引流宫腔内积存的陈旧经血,并在两侧宫腔放置引流管固定,预防术后再次粘连。
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古丽恢复状况良好,已准备进入下一阶段的助孕治疗。
广医三院妇产科专家提醒,育龄女性若长期严重痛经、经量稀少、周期紊乱或积极备孕多年未果,应尽早就医检查,及时干预缓解症状,为留住生育力争取更多时间和可能性。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白恬、张迅凯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广告服务| 建站服务| 联系我们
中国焦点信息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20,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