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白木 刘奕君
7月29日,2025年长沙市无障碍环境体验员培训班结业,首批54名“城市体验员”中,有不少残疾人和残疾人亲属代表等,他们将为长沙无障碍环境建设精准“把脉”,推动长沙向更具温度与包容的友好之城迈进。(7月31日长沙晚报网)
盲道上立个垃圾桶,盲文标识像天书,坡道陡得像滑梯……现实中,这些“想当然”的无障碍设施,无一不暴露了城市建设的短板。究其根源,这些设计建设是由“健全人”思维主导,离使用者颇远。
长沙市首批无障碍体验员上岗,终于让残障朋友坐上了“评审席”。他们用盲杖丈量盲道的连续性,用指尖辨认盲文的清晰度,用轮椅测试坡道的坡度。这些带着体温的体验,比任何设计图纸都更能戳中问题要害。要知道,轮椅过不去的坎,孕妇推婴儿车也可能卡壳;低位服务台够不着,拄拐杖的老人同样会犯难。残障群体遭遇的障碍,实际上是全体市民可能面临的某个人生阶段性困境,他们的体验正是城市友好和文明的试金石。
有人说,看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就看它如何对待最弱势的群体。物质设施的完善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打破健全人替残障人做主的思维定式。当视障者能自主指出红绿灯语音提示的盲区,当听障者能直接反馈政务大厅的手语服务缺口,这种“主人翁式参与”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进步。它不仅能测出设施短板,更能唤醒全社会的共情,无障碍不是施舍,而是每个公民应享有的基本权利。
人民城市人民建,关键在谁最有发言权。笔者觉得,不妨更进一步,在市政规划阶段就引入残障人士评审;开发“城市无障碍地图”APP,让全民参与问题上报;定期举办“蒙眼走盲道”“轮椅出行日”等体验活动。当城市管理者俯下身来,用残障人士的视角看世界时,那些想当然的设计自然无处遁形。
城市文明的升级,不是设计师在图纸上画出来的,而是千万市民用脚走出来的。让残障朋友参与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才能让无障碍设施从面子工程变成民生工程。须知,一个对残障者友好的城市,才是对所有人友好的城市。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广告服务| 建站服务| 联系我们
中国焦点信息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20,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