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热点 >
数字藏品线上销售 推动非遗传承“新活态”
2022-07-12 08:36:33   来源:杭州日报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

“作品《一团和气》,是我第一次试水非遗数字藏品拍卖,没想到5000件藏品,每件200元,一下子就被‘秒光’了。这是对中国木版水印技艺的肯定,也让我更坚定了要好好传承和发扬这一珍贵的非遗技艺。”昨天上午,在观成实验学校的十竹斋版画博物馆里,国家级非遗木版水印传承人魏立中正一刀一划地创作着新的题材,两个多月前的线上数字藏品拍卖,为这位专注于非遗传承的大师,打开了闯市场的新渠道。

事实上,像这样通过数字藏品线上销售,推动非遗传承“新活态”,已不是个案。近年来,以弘扬大运河文化为己任的拱墅区,致力于“以数字化赋能大运河非遗传承保护”,依托区块链、5G、云计算、AI技术,通过数字空间建模、虚拟现实、增强现实、3D打印等技术手段,让非遗获得更强的生命力,助力非遗跨越数字鸿沟拥抱市场,带动非遗传承人增收共富的同时,实现大运河非遗项目在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共享。

每一件藏品,都有独立编码

记者打开腾讯幻核APP,点击进入十竹斋木版水印藏品看到,魏立中的木版水印数字藏品《十竹斋果谱》《十竹斋翎毛谱》《十竹斋石谱》《十竹斋梅谱》等16款作品在平台上拍卖已经结束。

魏立中说,“这里,每一件非遗数字藏品都会有一个独立的区块链编码,而且一种非遗藏品每上线一次发售结束后,就永远不会再重复上线,可以这么说,收藏者买到的每一件藏品都具有唯一性。”

据悉,短短几天时间,他的这些藏品共卖出25000余份,参与人数达5万人。目前数款数字藏品是售罄状态。不仅在幻核,魏立中的木版水印数藏作品还在一花、秦储、时藏等数字藏品平台陆续上线拍卖。

“数字化为非遗的传承和传播带来了无限可能,年轻人通过收藏非遗数字化作品,能用最少的钱,了解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因为数字藏品一发售可能就是几万份,也能让非遗得到更好的推广和传播。”魏立中说。

杭州言赞文化CEO方美佳既是一位非遗数字藏品工作的参与者,也是一位爱好者,她就在平台上收藏了魏立中老师这次推出的十竹斋木版水印数字藏品。“我很喜欢传统文化,魏老师这次推出的全系列我都收藏了,我还收藏了《甲骨文》《戏古潮新》等非遗数字藏品,我觉得这个跟集邮差不多,此前也有数字货币的先例,能看到有一定的投资价值,而且很新潮,这样的形式年轻人很容易接受,也有利于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传播。”

数字化技术遇上传统技艺擦出灿烂火花

大运河流淌千年,沿岸非遗延续千年,“数字化”传承为大运河非遗的弘扬和发展都打开了新的“窗口”。

非遗的传承需要借助新技术来进行延展,且技术的出现并非是改变非遗的内核,而是将非遗包装为更符合当代人生活的形式,令人们接受、产生兴趣甚至由此衍生出喜爱、热衷等更多深层次的感情,从而帮助非遗能够一代代传承下去。

记者了解到,拱墅、临平、余杭三个文旅部门正联合言赞文化等科技企业结合大运河文化标识开展评选活动,该项目将把运河古建筑遗址、运河民俗活动、运河传统技艺等进行数字化呈现,目前已经将十竹斋木版水印、王星记制扇、余杭纸伞制作、西湖绸伞、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等运河非遗项目打造成非遗数字藏品推向了市场。

“我们用视频、虚拟现实、AI、数字空间建模等数字技术手段让非遗变得更加活灵活现,如王星记扇子、余杭纸伞被打造成3D模型藏品,清水丝绵制作技艺则是一款动画视频藏品,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和收藏。”方美佳表示。比如,即将推出的非遗数藏作品《拱宸桥》,言赞文化就采取数字建模的方式还原古建筑遗址,提炼文化符号,丰富文化内涵,同时加入年轻人喜欢的国潮元素,以三维微景观的形式呈现,让历史变得更有趣,同时让更多人贴近与收藏大运河的文化魅力。

此外,大运河非遗数字藏品还实现了虚实结合和“线上线下”的联动。记者了解到,部分数字藏品会附赠线下“权益”——比如,能在位于大运河畔的全国传统工艺工作站杭州拱墅站与大运河非遗项目来一次“亲密接触”,兑换非遗体验课程、运河茶歇等相关非遗项目“权益”。该传统工艺工作站坐落于运河广场上的拱宸桥北戏楼,这里致力于打造成一个大运河城市非遗“会客厅”。

推动非遗跨越数字鸿沟拥抱市场

数字技术让非遗的传播和变现增加了更多可能性,杭州已有不少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非遗传承人在非遗数字藏品领域试水。

在今年6月初拱墅区举办的中国大运河非遗旅游大会拱墅主场,杭州市文旅数字非遗板块首款数字藏品“三潭印月”西湖绸伞在现场首发,1500件西湖绸伞,上线短短几十秒就被一抢而空。该非遗数字藏品以西湖绸伞代表性传承人、杭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宋志明手工作品为灵感来源。看到该非遗数字藏品如此受欢迎,宋志明兴奋地说,“这也激励了我们非遗技艺传承人制作出更多高精尖的非遗作品,让购买者觉得物超所值。”“非遗数字化是NFT数字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的一个成果案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已经可以促进大运河非遗传承人增收,吸纳就业人员,实现文化产业的转型增值。”拱墅区文旅局非遗科科长马珊表示。

近日,国家级非遗王星记制扇传承人孙亚青正与相关公司签署协议,将把她的非遗作品真丝刺绣宫扇《凤穿牡丹》、檀香拉烫雕扇《乐西湖》、红檀拉烫雕扇《钱塘月色》等推向数字藏品平台进行公开发售。“非遗最重要的是传承,比如我们的王星记制扇,很多年轻人不了解,因为王星记好的作品价格几万、几十万元都有,但是做成数字藏品后,发布的渠道都是年轻人扎堆的平台和渠道,这样能让更多的年轻人,甚至外国年轻人都喜欢上中国非遗,他们可以先花上一点点钱买王星记制扇的非遗数藏,了解以后,可能他还会到线下来收藏真品。”孙亚青说。

非遗数字化本质上依然属于内容IP的特殊衍生品,而决定这一衍生品是否能产生价值的关键仍是产品内容本身所具有的吸引力。“内容为王的时代,数字非遗的传播首先要精选文化IP,然后通过多渠道宣传推广,才能更好地让非遗跨越数字鸿沟拥抱市场。”方美佳表示。

数字化技术也为非遗传承人之间的创作融合提供了更多可能。魏立中正考虑与同样是非遗的西湖绸伞合作开发数字藏品,“我的木版水印作品可以印在西湖绸伞上,这样传承人之间还可以开启广阔的合作空间,一起去‘元宇宙’里飞一飞。”

记者手记

数字化赋能非遗发展,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之魂”。

非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杭州有大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杭绣、半山泥猫、天竺筷、王星记……仅拱墅区就有大运河非遗代表性项目131个。

非遗本身的魅力不会随着时间而消失,但却会因没有找到合适的表达路径而被淹没,因此需要通过适合当下环境的方式与手段让非遗的真正价值展现出来。

过去,以传承传播为主的“造血”和以经济来源为主的“供血”问题,一直是非遗发展的两大“瓶颈”。如今,最前沿的数字技术与最传统的非遗技艺间擦出灿烂火花,使得非遗项目的“造血”和“供血”问题实现借力突破,迎来新的发展路径和机遇。

非遗的“新活态”传承,令人期待。(记者 许卓恒拱墅微融圈 杨于佳 吴哲)



[责任编辑:ruirui]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联系QQ(992 5835),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联系邮箱: 5855973@qq.com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广告服务| 建站服务| 联系我们
 

中国焦点日报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20,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