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滚动 >
高特佳孙佳林:新周期下,医疗健康产业投资更要保持坚定的信心和耐心
2023-09-28 11:06:59   来源:今日热点网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

9月25日-27日,第八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在苏州盛大召开,本届大会聚焦源头创新活力,探讨我国医药产业在当前国际形势下的资本融合创新,来自国内外投资机构、医药创新企业及研究院所等百余家机构和政府领导、业界领袖、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投资机构负责人及媒体齐聚一堂,共享生物医药行业盛宴。

9月26日,高特佳投资集团总经理孙佳林受邀出席大会“并购商业化论坛”,发表题为《新周期下医疗健康投资和并购机会》主题分享。她表示:目前,医疗健康产业正处在新周期,投资方面,一二级市场投融资遇冷,活跃度降低;但实业方面,2023年也有很多可喜的数据统计说明中国大健康产业尤其是生物制药行业正在开启高质量的全球合作,中国大健康产业迎来了新的起点和新的周期。新周期下,投资机构的投资逻辑需要迭代升级,同时更需要坚定信心和保持耐心,陪伴产业成长,共同期待春暖花开。

n 新周期下的投资更需要坚定信息和保持耐心

不论是股权投资一级市场还是医疗健康产业投融资,从今年上半年各公开统计看,都处于低活跃周期。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国内股权投资案例和金额已回到了2020年的水平,分别同比下降了34.5%和38.9%,远远低于2021、2022年。

国内医疗健康产业投融资节奏和全球一样都在明显放缓。上半年国内医疗健康产业投融资金额同比下降了43%,全球也下降了23%。一方面反映了经济增速的放缓,另一方面,因为医疗健康领域投资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现阶段投资人对高风险投资整体呈现出明显的避险和惰性心理,一级市场投资变得愈发谨慎。

但我们也看到了可喜的现象,尤其是在并购市场:IPO路径收窄,上市节奏放缓,但医疗健康产业的整合并购步伐却显著加快。上半年全球大健康产业并购交易已披露金额779.7亿美元,较2022年同期的324亿美元实现翻倍,国内以复星医药、泰格医药这类Big Pharma为代表的收购案例也逐渐显现。相较海外,国内一二级市场的并购进程仍比较缓慢,在今年二级市场再融资放缓的背景下,我们将持续关注并购市场的发展,预计今年四季度或明年会迎来并购市场的增长。

从各方面数据和我们的实际感受来看,目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市场的低点。在新周期下,医疗健康产业投资更需要坚定信心和保持耐心,因为临床中还存在大量未被满足的需求,这些患者对健康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大健康行业不断发展的核心动力。高特佳投资成立于2001年,发展至今的22年间我们也已穿越了中国资本市场多个周期,作为深耕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长期主义者,我们对大健康产业未来的发展始终充满了信心。

n 医疗健康产业投资逻辑要迭代升级

在国际局势、国内政策、技术创新等多重周期性因素的影响下,原有的医疗健康产业投资逻辑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深刻把握科技与创新的价值、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动,投资机构的产业投资逻辑也要迭代升级。我分享几点高特佳的观察和体会:

第一,从治疗向诊断再向预防的升级中国正在加速步入老龄化社会,中国第一批婴儿潮在2023年都已进入60岁。秋冬季节对老年人来说,呼吸道感染并引发全身性的系统疾病发病率比较高,有可能短时间内就带来国家医疗资源的负担。因此,今年流感疫苗甚至是老年人四价流感疫苗、肺炎疫苗都得到资本市场高度的关注,它符合疾病预防关口不断前移的政策要求,符合国家对于医疗体系从“管看病”向“管健康”的转型。

同时,在医保控费的大背景下,疾病预防能够节约大量的治疗费用,也可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所以,产业投资逻辑也应前移,不仅仅关注发病治疗,要将疾病预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第二,从深耕中国向全球布局升级国内的创新药从2013年呈现星星之火燎原之势,到2023年已完成了一个十年周期的升级。今年比较喜人的现象是国内license-out交易数量达到历年来最高,反映出中国创新药已经发展到能够参与到全球竞争的新阶段。

我相信,中国创新药的未来一定是走全球化道路,In China for Global依然是不变的主旋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也有人开玩笑说今年大健康行业投资逻辑会不会变为In China for China或In Global for Global?我认为不会,面对持续的集采压力和生存空间的挤压,提早启动全球化布局是企业打破市场天花板的重要路径。

第三,从跟随战略向源头创新的升级创新破万“卷”,这一点在近几年体现的尤为明显,只有做到更新、更好、更快的企业,才有机会脱颖而出。与此同时,我们作为投资机构也在反思,面对真正具有临床需求和源头创新的药物,我们需要有更多的耐心陪伴它成长。如果认准了团队,企业所研究的靶点和方向,我们会匹配不同类型的基金进行更好的布局,可能甚至达到10年以上。同时我们也看到包括险资在内的越来越多长期资金流入市场,有利于保障产业健康、持久的发展。只有真正的耐心陪伴,资本才能促进实业的高质量发展,陪伴企业实现更新、更好、更快。

第四,从粗放经营到成本领先的升级近些年数字医疗、AI药物研发等领域为什么受到资本的热烈追捧,源自于基于技术创新的成本领先是未来3-5年的投资热点,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空间。随着集采降价、医保控费持续推进,企业利润普遍承压,降本增效已成为大趋势。今年我们特别建立了跟踪机制,作为投后赋能手段之一,持续跟踪所服务企业关键财务指标,加强企业在商业化模式、数字化营销、企业管理等方面的转型,实现降本增效。而过去几年融资相对容易,企业纷纷自建厂房扩产能,甚至集体入住陆家嘴高档金融区办公,企业都会为这些没有意义的烧钱行为付出代价。

第五,从分散市场到产业重构的升级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现象普遍,港股破发频出,IPO套利空间收窄及发行困难,都催生了产业并购退出的需求增加,因此产业将迎来重构。根据我们的观察,国内医疗健康产业并购交易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未来将以上市公司和产业集团作为并购主导方,也将寻找国外优质资产跨境并购机会。

高特佳投资是一家具有并购基因的投资机构,早在2007年我们就完成了博雅生物的控股收购,后来又相继并入了多家生物药企业,实现了产业链的延伸和平台的打造,市值也从投资时的1亿增长至100多亿。另外,高特佳投资也控股着疫苗领域、诊断领域等多个优质标的。目前,我们也在与上市公司保持着密切沟通,正在推进一些标的并购,以协助企业进一步完成产能扩张和行业整合。

n 成功的并购=资产收购+产业协同=收益的正增长

新周期下医疗健康产业有哪些并购机会?

首先,IPO阶段性收紧,投资机构更愿意尝试通过并购退出。根据清科的数据,2022年PE/VC同时上市退出的案例数同比下降13%,而通过并购性质,包括SPAC实现退出的案例数增长了29.7%。我认为两个数据之间并不一定存在强关联,但客观来看,投资机构对于并购退出的意愿无疑是更强烈了。

其次,上市公司和产业集团为打造新的营收增长点也存在着比较迫切的并购需求,刚刚已经提到,他们已成为国内并购市场的主导力量。另一方面,因为过去几年资本市场的过热导致一些企业估值透支,也催生了比较迫切的被并购需求,尤其是集采背景下产品线单一且同质化严重的企业,可能大多数将以并购的形式转让给多产品线的平台型公司。

最后,是比较特殊的一类机会,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战略性撤退或业务转移也会产生一些并购机会。

总而言之,想完成一笔成功的并购并非易事,我想这也反映在国内并购市场进程相较国外仍发展缓慢上。一个成功的资产收购同时加上成功的产业协同,最后实现收益的正增长,这才是成功的并购。在资产收购端,并不是简单的资金交割了,交易即结束了,这往往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同样在产业端也是一样,完成了人、财、物的收购也只是迈出了第一步。那第二步是什么呢?

第一步是资产的收购,而第二步是产业的协同。高特佳控股了几家标的,客观的说管理压力是巨大的,我们花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投后管理和赋能中。在新周期下,产业进行扩张的意愿其实相对较弱,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才能实现产业协同、业务协同、资源协同,价值链协同,挑战仍是非常巨大的。

最后,对于投资机构来说,是不是能够从一笔并购交易中获益,是最终考量成功与否的标准。在目前经济下行期,并购交易存在更多风险:标的本身业绩持续增长的可能性是多少?创业团队是否存在套现离场的可能?LP是否更加谨慎,没有强烈的出资意愿?而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客观意识到并购面临着更长的退出周期,需要经过比以往更加漫长的时间才能得到验证。

资产的收购和产业的协同都面临着不小的挑战,而实现正收益又需要更长时间的验证,所以说要完成一笔成功的并购道阻且艰。但就像我们依旧坚守在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一样,相信目前的挑战和困难也都是阶段性的。希望我们都能保持坚定信心和耐心,共同期待迎来产业的春暖花开。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的聆听,提前祝愿大家中秋快乐,谢谢!


关键词:


[责任编辑:ruirui]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广告服务| 建站服务| 联系我们
 

中国焦点日报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20,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