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饮食记忆里,饺子从来不止是食物——它是除夕夜里的团圆符号,是游子归乡时的慰藉,是长辈掌心传递的温暖。和禾亲亲创始人鲍加缤与饺子的缘分,便始于这样的家庭记忆。
一碗饺子的初心,从家庭餐桌到品牌信仰
“小时候总是时刻盼望着家里包饺子,母亲总说‘饺子要手包才香,馅料要鲜拌才够味’。”鲍加缤常提起,母亲凌晨去菜场挑新鲜蔬菜、父亲揉面时专注的力道、一家人围坐包饺时的欢声笑语,是刻在他心底的温暖印记。正是这份对“家味”的执念,让他在餐饮行业深耕多年后,坚定了一个想法:要让更多人吃到像“家里包的”一样安心、美味的饺子。
鲍加缤创立“和禾亲亲”品牌,从一开始就定下了“不辜负食材,不辜负信任”的准则。他带着团队走遍多地,只为筛选适合的食材:清晨现采的时令蔬菜要带着露水的鲜,肉类需来自合规养殖基地,面粉得是高筋小麦磨制——用他的话说,“饺子的好吃,藏在每一份原料的‘实在’里”。为了还原手工包制的细腻口感,他坚持保留“人工捏合”环节,从皮馅比例到褶皱松紧,都按家庭厨房的标准反复调试,“要让顾客咬下去的瞬间,想起妈妈包饺子的味道”。
守艺与创新,让老手艺接住新需求
“传统不是守旧,是要把好的东西留下来,再跟上时代的脚步。”这是鲍加缤常挂在嘴边的话。在和禾亲亲的发展中,他始终在“守”与“创”之间找平衡:守的是手工包制、鲜料现调的老规矩,创的是更符合现代家庭的口味与场景。
为了让饺子既保留“现包”的鲜,又能满足便捷储存的需求,鲍加缤带领团队研究速冻技术:在馅料拌匀后1小时内完成包制、急冻,锁住水分与风味,“就像把刚出锅的美味‘暂停’,顾客加热后吃到的,还是那口新鲜”。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他推动研发多样化馅料:给孩子的虾仁玉米馅兼顾鲜嫩与营养,给上班族的菌菇鲜肉馅便捷管饱,给长辈的白菜豆腐馅清淡易消化。用他的话说,“好饺子要懂人,更要懂生活”。
在品控上,鲍加缤的要求更是严苛。从食材入库的农残检测,到生产车间的卫生标准,再到出厂前的随机试吃,每个环节他都亲自参与制定流程。“顾客吃进嘴里的,是饺子,更是信任。”他常对团队说。这种坚持也体现在细节里:饺子皮要经过7道揉制工序保证劲道,馅料调味只用盐、葱、姜等基础调料,“让食材自己说话,才是好的味道”。
从餐桌到心间,让和禾亲亲成为团圆的“催化剂”
“做饺子,其实是在做‘情感载体’。”鲍加缤对和禾亲亲的定位,始终绕不开“家”与“团圆”。在他看来,品牌的价值不止于美味,更在于通过一碗饺子,让忙碌的现代人重拾家庭的温暖。
谈及未来,鲍加缤的想法很朴素:“继续把饺子做好,让更多人因为这口味道,想起家的样子。”他计划在保留手工核心工艺的基础上,优化生产流程,让老手艺适配更大的需求;同时,还会深入挖掘地方风味,把不同地域的饺子特色融入产品,“比如南方的荠菜馅、北方的酸菜馅,让和禾亲亲的饺子里,能尝到更多‘中国味’”。
从家庭餐桌的记忆,到走向更广阔的市场,鲍加缤与和禾亲亲的故事,始终围绕着“实在”二字:实在选料,实在做工,实在传递温暖。正如他所说:“饺子皮要薄厚均匀,做人做事也要一样,用心了,味道自然不会差。”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广告服务| 建站服务| 联系我们
中国焦点信息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20,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