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创业 >
“老茶”如何飘“新香”?转塘街道长埭—上城埭—桐坞共富带给出这样的答案
2022-06-16 07:50:15   来源:杭州日报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

杭州西南,素有“千年茶镇、万担茶乡”美誉的龙坞茶镇,被浸泡在一片连绵的苍翠和氤氲的茶香里。

这里是杭州最大的“西湖龙井茶产地保护区”,起伏的茶山,孕育了此地历史、人文、产业等方面的特色优势。2015年启动美丽乡村、“一村一品”等建设工程后,辖区内10个村社的面貌更是迎来大变样。2019年,龙坞茶镇正式挂牌AAAA级景区,荣获浙江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浙江省100个“最美田园”等称号。这里也成为西湖龙井开茶节、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中华茶奥会等各类茶事活动的集聚地。

今年年初,杭州市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公布全市第一批共富村、共富带、共富联合体名单。位于西湖区转塘街道龙坞茶镇内的长埭—上城埭—桐坞共富带名列其中。

“老茶”如何飘“新香”?转塘街道长埭—上城埭—桐坞共富带给出的答案是——“茶叶+”。

上城埭村 茶+旅游 紧跟需求更新迭代

十几年前,家门口这条村道的完善,让赵以平萌生了做农家乐的想法。

“我们村里环境本来就好,路修好后,游客来得更多了。”借鉴“隔壁”梅家坞的经验,赵以平把自家的房子重新装修,取名“听风阁”,成为上城埭村第一批做农家乐的村民。

“刚开始只是小打小闹,员工也只有3个人,现在是真正当产业在做了,员工增加到了30多人。”赵以平用“天天爆满”形容“听风阁”每个周末的“盛况”。如今,他的邻居们也都纷纷开起了农家乐,从茶农到农家乐老板,村民们赚钱的方式更时尚了,钱包也更鼓了。

“我们还把茶园打造成公园的样子,游客到这里来,不仅能品尝到优质正宗的西湖龙井,还能欣赏连绵的有机茶园。”上城埭村党总支书记陈卫告诉记者,过去,村民的收入主要依靠茶叶种植,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0元。通过“茶餐饮”“茶旅游”“茶养生”等乡村旅游的发展,人均年收入逐年上升,2021年,人均年收入突破50000元。

目前,上城埭村共有农家乐、精品民宿等近70家,全村劳动力有77.3%从事旅游相关工作。

原在电视台工作的仲大战,2016年辞职来到了上城埭村。采访当天,他正骑着电动三轮从“七月留白”往茶园深处送饮料。“七月留白”是他在该村开的第一家民宿,而隔着一片茶园的稍“低洼”地带,是他新打造的一个露营项目。

露营项目所在的位置,原是村民们养鸭后废弃的一块荒地,仲大战把它重新整装后,架起帐篷,成了年轻人们度假、拍照的向往之地。

“做旅游项目一方面要沉下心来慢慢做,另一方面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随时根据需求做更新迭代。”仲大战说。

像仲大战一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上城埭村,他们带来新潮的创业思路,与村庄相融,成为上城埭村的新村民。

长埭村 茶+艺术 让艺术照进生活

如果说上城埭村以热闹吸引游客,那么长埭村则以它独特的静谧,吸引了众多艺术创作者来此定居、创业。

白桦崊手作园就隐秘在一片茶山的包围下。

园区创始人柳纪科自身是一位雕塑学者。这片原是废旧厂房的地块,经他设计重塑后,颇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意境。

“设计首先要以实用性为第一目标,然后再是美感。”正如柳纪科所说,入驻白桦崊园区的手作类型,基本上都是居民的日常所需品。如饮食瓷器、木器、服饰等。

六入柴烧的阿良是最早一批入驻的艺术家。从事陶艺创作的他喜欢用柴烧的方式来呈现自己的作品,选择白桦崊,也是因为这里有一座公共的柴窑。现在,他的每次开窑都成了园区的一件大事,大家纷纷想来添一把柴火。

“园区经常会举办一些艺术展、雅集等活动,由艺术家们组成的艺委会,还会定期对村民的孩子免费提供艺术辅导。”柳纪科介绍,通过集聚辐射的效应,白桦崊致力于将艺术创作的理念推广至千家万户。

村民李彩玉是其中一位受益者。66岁的她在白桦崊手作园做保洁工作,每到休息时间,她就会找个安静的角落捣鼓自己的手工作品。丢弃的包装袋、包装纸、泥巴在她手里变成了娇艳的马蹄莲、俏丽的蜡梅、高洁的百合以及各种活生生的小动物。

“我还经常向园区的艺术家们请教,好让做出来的东西更好看,艺术家们都很乐意教我。”李彩玉说。

“我们村靠近中国美院等艺术高校,有着非常好的艺术资源,于是我们通过茶产业与艺术产业的融合,推出茶叶衍生品,并重点打造‘茶园市集项目’。”长埭村党总支书记李卫东介绍,长埭村已成功打造以白桦崊手作园为首,囊括40多个品牌的“环村艺术链”,吸引众多艺术家入驻,不仅带动村民茶叶、租房收入增长,更带动了村庄艺术氛围的打造,越来越多的村民爱上了艺术。

桐坞村 茶+文化 茶界“小上海”重振“金叶子”

在桐坞村的入村口,有一条长约1000米的茶商街。

桐坞村党委书记金樱娜从小在村里长大,从她记事起,长辈们就经常跟她述说这条街的故事。

“桐坞村是‘万担茶乡’的茶商发源地,有着众多老字号茶行,早在明清时期,这个地带就因茶繁华,分布着很多驿站、酒店,被外界称为‘小上海’。”金樱娜介绍,经过一代代茶人的传承创新,现在村中已有大小不一的茶行商铺上百家,部分茶企将产业做到了海外,为桐坞茶产业、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奠定了基础。

而随着近年来村庄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在外创业的“茶几代”陆续返乡,于是,通过挖掘历史文化记忆,传统和创新结合的特色茶商一条街被打造起来,昔日“小上海”的生机被重新激活。

60岁的娄素华是家中的“茶四代”,早年在全国各地经营茶生意。两年前回乡后在茶商一条街设立了门店。她负责门店生意,“茶五代”的儿子则负责跑客户。

“山上就是茶园,客户来了我们可以带他们去茶园体验,还有现场采摘、炒制的过程他们都可以看到。”娄素华说,回乡创业一方面是落叶归根,另一方面也便于管理,还能将客户资源引进到本村。

在茶商一条街,“传、帮、带”的故事一直在延续。西湖龙井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西湖龙井茶炒茶王樊生华的工作室也在这里。在他门前,经常有“80后”“90后”爱茶者前来拜师学艺,有的甚至从外省慕名而来。这里也是中小学生暑期活动的常驻地。

“80后”茶人黄丹丽就出自樊生华门下。作为土生土长的桐坞村人,黄丹丽从小受父辈的茶文化熏陶。10年前,她辞掉外企的高薪工作,返乡继承茶业,希望将小小的茶叶发扬光大。她与浙江大学的科研团队合作,不断产出更高质量的茶叶,并在茶叶淡季时研制出新型茶调饮。如今,她已成为多个高校的客座教授,传播茶知识、弘扬茶文化。

“在加强与村内各茶企、茶文化工作室的合作后,传统的茶文化、茶技艺得到了有效传播,群众也更深刻明白了只有把茶的质量提升,我们的绿叶子才能变成金叶子。”娄素华说,“茶街平台的打造激活了本土的文化和人才力量,也随之吸引了外界社会力量的关注。特别是2021年桐坞被列入未来乡村首批示范创建单位后,不少大品牌过来与我们合作,通过优质资源互补,为乡村带来更加便捷、舒适、健康的幸福生活。”

共富启示 因地制宜做好“茶+”文章

上城埭村、长埭村、桐坞村这3个村均为西湖龙井茶原产地保护区,均为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其中上城埭村为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桐坞村和长埭村被确定为浙江省“未来乡村”试点村。

“茶”是这三个村的共性,也是村民们主要的收入来源。新时代、新经济背景下,如何做大做强茶产业链,上城埭村、长埭村、桐坞村通过内外兼修,因地制宜做好“茶+”文章。

三个村都在做的工作,是村庄提升、引人、引产业。比如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茶叶品质与品牌影响力,稳定增加茶农生产经营性收入;启动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一村一品”等。

突出各村个性的是在品牌打造上。利用自身不同的优势资源,上城埭村推出的是“茶+旅游”的发展模式,通过创建良好的乡村人居环境,打造“慢生活、深呼吸”的茶乡小村品牌。而长埭村做的是“茶+艺术”,桐坞村则主打“茶+文化”。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做好资源的统筹与深度融合,把共富带的建设经验和效益辐射到其他村社,提档升级形成百姓美好生活的共同体、精神文明的共同体。”转塘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陈立平介绍,串珠成线后就是连线成片,基于共富带,龙坞茶镇内10个以茶叶生产为主业的村社,正在以“产业兴旺促共富、生态宜居促共富、乡风文明促共富”为目标,联合打造转塘街道龙坞茶镇共富联合体。(记者 葛玲燕)



[责任编辑:ruirui]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联系QQ(992 5835),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联系邮箱: 5855973@qq.com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广告服务| 建站服务| 联系我们
 

中国焦点日报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20,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