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教育 >
动态焦点:为何鲁迅作品仍是教材选文“重头戏”
2025-11-24 12:04:26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

■教材热点面对面


(资料图)

■在阅读中与鲁迅进行思想对话,是一种思想的爬坡,而且是终身的爬坡

■学生阅读鲁迅的主要目的是学习鲁迅的思想方法,学习他的冷峻的洞察力,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鲁迅先生的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高峰,也是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统编中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小学教材有鲁迅作品2篇,初中教材有7篇,高中教材有5篇,同时,小学、初中教材还有3篇记述鲁迅言行的作品,并推荐阅读《朝花夕拾》全书。这么算来,统编语文教材中共有鲁迅相关作品18篇(部)。虽然在不同时期的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选篇有过变化,但长期以来,鲁迅都是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拥有”课文最多的现当代作家。

语文教材收入这么多鲁迅作品,我认为是适当的。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的理解之深刻,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他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以及基于对中国文化与中国人深刻了解基础上的批判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资源。正因如此,鲁迅作品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始终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理解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编排思路

中小学语文教材特别注重课文编排的系统性,鲁迅作品难度较大,中小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困难,在编选方面就更要循序渐进,以适应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发展。

小学阶段,教材主要引导学生“初识鲁迅”。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六年级编排了专门的“初识鲁迅”单元,其中既有鲁迅的作品,也有他人回忆、纪念鲁迅的作品。节选自《故乡》的《少年闰土》是小学教材的经典选篇,为几代中国人所熟知。散文诗集《野草》中的《好的故事》,营造了美妙的梦境,正适合想象力丰富、又有一定阅读经验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鲁迅侄女周晔的回忆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鲜活的事例,表现鲁迅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及对劳动人民的关心;臧克家的诗作《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赞颂鲁迅的伟大精神。教材的课文组合,让小学生既通过直接读作品来积累阅读体验,又结合他人的视角丰富对鲁迅先生的认识,读其文,想见其人,为后续更加深入地学习鲁迅作品打下基础。

初中语文教材选入鲁迅作品数量最多,这些作品在教材的有限篇幅中,尽力展现了鲁迅作品的多样面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是回忆性散文,前两篇富有趣味且充满温情,后一篇则是对鲁迅思想转变、人生选择的记录。《社戏》《故乡》《孔乙己》都是小说,通过叙事展现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九年级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让学生初步认识鲁迅杂文的思辨特色。教材还节选了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通过一个个细节,还原一位“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同时,教材推荐学生阅读《朝花夕拾》全书,将学生对鲁迅的阅读引向广处与细处。可以说,在这一阶段,学生真正开始阅读鲁迅,对鲁迅其人其文的认识都变得更加立体,更有深度。

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鲁迅作品,在思想的深度、内容的厚度方面,较之初中教材有了进一步提升,重在引发学生进行文化思考与理性思辨,引导学生从阅读品析走向精神对话。《祝福》和《阿Q正传》以叙事艺术深入剖析国民性与社会悲剧,包含了对人性与社会的多重思考;《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在悲愤中控诉时代之恶,展现鲁迅杂文强烈的现实批判性与抒情力量;《拿来主义》则以其犀利的逻辑和比喻说理,引导学生关注文化批判与理性建构。高中教材在“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中,以不同方式引导学生把握鲁迅独特的思维方式与语言风格,并引入文学史、思想史的视角及相关资料,帮助学生在深入阅读鲁迅的同时,又跳出作品本身,以更具历史感、更有探究性的方式认识鲁迅,逐步实现从“阅读鲁迅”到“理解鲁迅”的跨越。

教学鲁迅作品需要“以一带三”

语文新课标提出要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我非常赞成这一提法,但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四个维度并不是平列的。我在很多地方都提到过“以一带三”的说法,“一”是“语言运用”,“三”是“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和“文化自信”。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运用为本,这是出发点与落脚点,通过语言运用的教学,把其他三个方面(还可能有其他方面)“带”进来,彼此融为一体,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得到综合提升。

毋庸置疑,鲁迅作品对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都很有价值,但是同样不容否认的是,鲁迅作品与中小学生之间是有隔膜的,这种隔膜既包括时代上的,也包括语言上的。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跨越与经典的隔膜,我认为需要“以一带三”,从学习品味鲁迅的语言入手。

鲁迅是现代白话文写得最好的作家,他的语言表达融汇古今,非常个性化,又带有现代白话文形成时期的某些特点,有些文白夹杂。这种语言特点是时代的印记,在相当程度上也是鲁迅有意为之。相对于白话的简易平直,文言显然更加成熟,有更强的表现力。鲁迅所要表达的思想总是复杂、多义而富有张力,又常采取充满个人体验的文学性的表达,他不愿意俯就白话,宁可保留一些文言的因素,有时还刻意使用迂回曲折的句式和游弋的语词。这就会让人觉得鲁迅作品“难读”。

具体一点来说,鲁迅常常喜欢用一些长句,同时还要在其中用上“然而”“倘若”等,故意不把事情说得那么清晰,不把语句组织得那么顺畅,来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显示其中的“意犹未尽”。有时,鲁迅会刻意强化语言表达中的矛盾,制造一些“不规范”的句子,比如,“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些句子的“味外之旨”不是简单领会文字意思就能理解的,很多时候需要结合全文,甚至结合文章的思想、时代背景才能有较为深入的体会。因此,中小学生当然会觉得鲁迅语言有点“怪”,有点“隔”,但多读一些,慢慢读进去了,就会体会到鲁迅的思想和语言不是“怪”,而是独来独往,不同寻常,别具一格。我觉得鲁迅作品的语言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或者说是独特的感染力。我请教过一些中学教师,他们告诉我,一些喜爱阅读鲁迅作品的学生,写作文时会带出一点“鲁迅风”。这似乎也印证了我的一个观点:让学生读点鲁迅,接触不同时代和不同风格的语言,能丰富语感,提升表达能力。

当然,这不是说中小学生与鲁迅作品的其他隔膜(比如时代的隔膜)就不重要,或者说无法跨越。只是在语文课程中,从品味语言入手是最为便捷、效率最高,也最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做法。

此外值得强调的是,中小学语文教材在选入鲁迅作品作为课文时,既考虑了思想内容方面的因素,也非常重视文章写法、风格上的多样性,以便师生开展多样化的语文学习。

风格多样,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更好地把握鲁迅作品的特点。比如,《社戏》中清新自然的童年叙事与《故乡》中深沉压抑的成年回乡经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充满童趣的描写与《藤野先生》中严谨克制的回忆,《祝福》中对祥林嫂充满悲悯的描写与《阿Q正传》中荒诞讽刺的笔法,《记念刘和珍君》中悲愤交加的抒情与《拿来主义》中冷静犀利的说理,等等。又如,教材在《孔乙己》课文后建议比较阅读同属“看客”题材的《药》和《示众》,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教师在教完单篇课文后,如果学生有余力或者有兴趣,不妨尝试做些整合、比较,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把握鲁迅作品在语言方面的特点,更好地感受其精神内涵。

阅读鲁迅作品是一种思想的爬坡

鲁迅是近百年来对中国文化、中国人了解最深的思想者,也是最具独立思考能力和艺术个性的伟大作家,鲁迅的作品早已积淀为现当代中国重要的精神资源。阅读鲁迅作品,无论是直接表达思想的杂文、论文,还是在形象中寄寓思想的散文、小说,其实都是从这一资源中获取精神的滋养。

当然,这种精神的滋养并不像我们在生活中吃一些营养品来滋养身体那样简单,更不是说阅读鲁迅作品,精神世界自然而然地就会丰富起来。这是在阅读中与鲁迅进行思想对话,是一种思想的爬坡,而且是终身的爬坡。所谓思想的爬坡,本身肯定是有一定难度的,就像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爬山,会喘气、流汗、疲劳,甚至会腰酸腿疼。经历了爬山的锻炼,我们的身体会变得健康,同样,经历了思想的爬坡,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思维素质也会得到提升,鲁迅真实、严峻、深邃的精神气质会通过他的文字,经由“爬坡”的过程,慢慢浸润学生的精神世界,这种精神上的“滋补”是无比宝贵的。

在我看来,虽然鲁迅有很多对历史、现实、人性的精辟论断,但阅读鲁迅主要不是为了了解这些论断,不是去知道“鲁迅有何思考”,当然也不是去模仿他的文风或脾气;学生阅读鲁迅的主要目的是学习鲁迅的思想方法,学习他的冷峻的洞察力,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升独立思考的能力,从他那里获取对我们民族历史与现实的清醒认识,激发思想的活力。换句话说,学生阅读鲁迅,主要是去理解、学习“鲁迅如何思考”。

鲁迅那种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对真理的不懈追求,都是当代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需要汲取的精神营养。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虽然数量不少,也在适当的位置给出了一些拓展阅读篇目,但这些都只是基础,学生还可以再多读一些。我认为,作为现代中国人,如果没有读过几种鲁迅的书,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语文课程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在这些方面,鲁迅作品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鲁迅作品都将是中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期待教师能用好语文教材,引导学生从品味语言文字入手,与伟大作家的精神世界深度对话,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最终实现从“读鲁迅”到“读懂鲁迅”的跨越。

(作者系北京大学教授、义务教育统编语文教材编委会主任、普通高中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



[责任编辑:ruirui]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广告服务| 建站服务| 联系我们
 

中国焦点信息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20,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