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教育 >
毛丹青新作《热活、冷活与生活》近日上架
2022-01-10 17:05:10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

旅日华人作家、神户国际大学教授毛丹青的新作《热活、冷活与生活》日上架。书中记录了毛丹青30多年来在日本生活的一些经历和感想,而作为读者的我们亦能从中发现与自己生活重叠的内容。中日文化交流不只是宏观大事,诸多细节早已用一种温润的方式潜入了我们的生活,而“了解日本”也从单向度走向双向度。

毛丹青解释,书名的关键字之所以是“活”,是来自语言的情感和生活的真实,他一直觉得生活有冷、有热,不过这才是生活。“这本书的日常记录是可以让真实生活对号入座的,同时也是一回可持续的记述。我想提供给大家的是自己的所见所知,犹如大河里的一滴水一样,希望能反射出它所承受的光芒。”

写作需要雄厚的生活提供支持

有时我觉得自己是一座汉语的孤岛,从日语的海洋中浮现出来,但也许是因为孤岛很小,随时都有被大海吞没的危险。于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让汉语回炉,除了写,就是猛读,让母语更坚实一些。——《热活、冷活与生活》

新黄河:语言带来的孤独感有很具象的时候吗,两种语言会有一种“撕扯感”吗?

毛丹青:语言带给人的孤独是有情景的。以前做过鱼虾生意,在东京的筑地鱼市见到很多跟渔业有关的人员,其中有渔船的船长、日料的店长和厨师,还有很多批发商贩,每个人犹如木偶戏中跳跃出来的人物一样,活生生的。因为鱼市最热闹的时候是每天的深夜,天上有月光,但往往被鱼市刺眼的灯光遮拦,让你觉得月亮光是微弱的。于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周围交错的声音全是另一种语言,包括男女叫卖时的歇斯底里,一下子就会让我陷入突然的孤独。现在想起来,这一是因为自己当时还不能完全理解日语,二是因为所处的境遇与月光的连接,让我从心底升起了一股思乡的情绪。

其实,语言在很多时候,就其功能而言,往往是因为非语言的因素而感人的。所谓“语言的孤岛”就是从这个语境下萌发出来的一个概念。

(20世纪)90年代初期,从事远洋渔业的国际贸易,我在新西兰的纳尔逊渔港驻在过一段时间,当时因为是三国贸易,忙得焦头烂额、废寝忘食,包括日本的商家与渔船、俄国的渔业加工船,还有当地欧洲移民的后裔以及毛利土著居民,每天围绕在我周围的各种语言“杀气腾腾”、咄咄逼人,让人应接不暇,而同时唯一短缺的就是听不见自己的母语,因为没人跟我说中文。

于是,这样的感觉让我顿觉孤岛即将被大海吞没的危险。虽然这只是一个抽象意义的瞬间,但当我成为日语作家之后,开始回述这段经历的时候,文思喷涌,逐一把当时的体验写了出来,如数家珍。

一个人的写作是需要雄厚的生活提供支持的,作家的重要财富之一莫过于个人的经历。就我本人而言,用日语写作是从20年前开始的,对于语言的把控与操作固然也有你说的“撕扯感”,有时面对同样一个意象不知用哪种语言的精准描写才好,就像日语说“猫背”,中文说“弓背”,而“水蛇腰”是不是对人物外貌的描写更贴切呢?类似这种双语描述方面的思考从未停顿过。

为了加强母语的力量,我选择的是阅读,这种阅读不是泛读,而是深读与精读。过去曾经把好友莫言的一篇文章翻译成日语,发表在日本《文艺春秋》杂志上,因为跟中国的历史小说有关,其中出现了很多兵器,可一旦翻译成日语的时候,却发现没有相对应的词汇。道理很简单,因为日本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类似的兵器,无从说起。不过,反倒是正因如此,深读以及翻译却让我坚实了自己的母语,很幸运。

我与母语的“连接”是有人的面孔与表情的,这么多年一直致力于把中国的当代文学推介到日本,走出去,希望越来越多的日本读者能够了解中国。莫言、余华、苏童、李锐等很多作家第一次访问日本时,我都是同行者,与他们面对面的交谈也是让母语坚实的过程。我的“连接”就是人与人的相识相知。

常跟大家说的话是“共同进步”

现在,日本叫什么什么“子”的女婴越来越少了,据说这跟年轻的父母有关,因为这些人大多是玩电子游戏的一代,对古怪而新潮的字眼儿敏感,而对传统的称谓却有相当大的抵触情绪。——《热活、冷活与生活》

新黄河:从1987年移居日本至今,您觉得对中国和日本的了解,哪个更多一些?

毛丹青:这个很难用一半一半来回答。因为了解是混搭的、融为一体的。在很多时候,很难单纯比较了解中国多于了解日本,反过来也一样。了解是一个智慧前行的模式,同时也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新黄河:作为老师,在迎接那些刚刚踏上日本的中国年轻人或者即将前往中国的日本年轻人时,最常跟他们说什么?

毛丹青:我每年都会在汉语课堂上让日本学生写作文,让大家写自己身边的小事,类似“我的某某年”“最让我难忘的一件小事”等,其目的是为了让大家更多注意日常的生活,然后常跟大家说的话就是“共同进步”。结果,我发现不止一个日本学生,包括后来去中国留学的学生在内,大家反馈的是对日常生活的感慨。有一个日本学生见到黄河后,忽然觉得自己从小长大的高知县的一条河流很美,因为她见到了气势磅礴,所以就更加想念“清净流水悄无声”的场面。这就是“共同进步”的一种吧。

新黄河:除了这本书,您在社交网络上也记录生活。对您个人而言,这种记录的根本意义是什么?

毛丹青:这种记录是可以让时间放慢脚步的,也是可以留下一个人灵魂飞过的痕迹。我觉得在很多意义上,这已经成为生活本身,尽管不算很大,但至少是生活中的一个积极的部分。

所有的书写都是在说“活”

其实,我觉得日本不少社会现象跟深海理论有关系,海面与海底跟陆地的表层与里层一样,不同文化相互融汇的时候,必定经过表里演变之后才能显其内涵,所有的标准也许是时间。——《热活、冷活与生活》

新黄河:在日本生活的这些年里,您在写作方面会有“身份”的羁绊吗?

毛丹青:这个在我身上从来没有过。我现在一直保持中国国籍,在日本文坛上也是以一个用日语直接写作的中国人而出道的。目前,用日语直接写作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了,拿文学奖也不稀奇。但在我的日语处女作发表的1998年,这类非母语的写作并不多,尤其是用日语写日本人的文学作品就更少了。我的写作是为了了解日本,而了解日本是为了丰富我们自己的智慧。了解别人应该大于表现自己。

新黄河: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会发现自己的生活与书中的内容有些重叠。您如何看待这种“连接”?

毛丹青:我书里所说的“连接”,实际上是头脑中的一个印象与现实的照会。因为身处异域文化之中,每天的生活多少也会出现一些让你觉得十分新奇、或者十分淡的时候,积少成多,一个一个记录下来,于是就会形成一个人的印象,但印象又不是固定的,是随波逐流的。当然,尽管这个“波”也许仅仅是一条生活大河中的一滴水而已,但对于一个个人而言,却犹如洪流猛兽一样。

读者从书中所获得的印象一定是不一样的,而每个“不一样”都属于自己的生活记忆。这本书的主题就是生活,尽管有热活,也有冷活,但所有的书写都是在说“活”。

我觉得世上最强大的一个汉字莫过于“活”这个字。(记者江丹)



[责任编辑:ruirui]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联系QQ(992 5835),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联系邮箱: 5855973@qq.com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广告服务| 建站服务| 联系我们
 

中国焦点日报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20,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