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教育 >
重新定义课外作业 健全课外作业的环境刺激学生的好奇心
2021-11-12 14:10:05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

一个时期,舆论对中小学生课外作业发出了空前严厉的讨伐之声,大有围追堵截之势。这是一种正常、合理、健康的社会现象吗?对此,恐怕难以直截了当地作出非此即彼的回答。这是因为在课外作业问题背后,纠缠着诸多教学制度的弊端与教育认识上的误区。

改变我们对作业的思维方式

时代变了,社会的诉求、学生的需求变了,学校的课外作业依然一成不变。课外作业的负面效应愈演愈烈,损害了中小学生的健康,降低了学生的学积极,这是当下我国中小学直面的严峻现实。但这不过是一种病征,其病根在于应试教育本身。应试教育背景下的课外作业一味旨在求取高分,把学生牢牢捆绑在教科书的知识点上,无法给学生带来内发动机,也是对学校教育本质的扭曲。因此,问题的症结不在于课外作业存废与否,而在于需要重新认识课外作业的质与功能,采取有效策略。

策略之一,旗帜鲜明地把应试教育纳入挞伐对象。

一些人有意无意地混淆应试与应试教育的区别,甚至倡导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存的格局,岂非咄咄怪事!我国教育界流行的口头禅是“写作业”,表明了其“作业”的概念极其狭窄——局限于纸笔式的机械训练。研究表明,这种应试能力的训练不仅是“非生产”的,而且给学生和教师带来疲惫,剥夺了学生创造有效学经验的自主,并徒然造成紧张的亲子关系。事实上,一些学校教师每日布置作业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一切为高分。这种应试作业衍生出诸多问题:轻视放学之后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及社团活动的价值,学生勉强应付作业,没有探求其他学的主动。针对这些问题,转换思路的关键在于,明确区分“必须做的作业”与“支撑学的练”,培养好惯与做好练题并不是一回事。

策略之二,改变我们对课外作业的思维方式。

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与课外学相辅相成,课外学一般采用课外作业的形式,它是培育儿童自主、自律的重要领域。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课外作业的概念,改造课外作业的系统,使之成为每一个学生发现学价值、伸展自己才智的新机遇。所谓作业不等于家庭作业,更不等于书面作业。我们应有怎样的课外作业的概念呢?事实上,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已经给出了基本的答案,那就是把“科学探究、体育锻炼、艺术欣赏、社会与劳动实践等不同类型的作业”纳入课外作业的范畴。学生是多元智力的存在,儿童在学中发展认知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发展社会情感能力。不能仅仅把学校视为学的场所,儿童在校外同伙伴一同游戏,形成多样的人际关系,在多样的场域自主地活动也同样是重要的。儿童需要借助课堂的学和基于不同体验的学,来养成自身的生存能力。这样看来,课外作业绝不是课堂教学的延长或附庸,而是拥有其独特的意义与价值。

作业不是“洪水猛兽”。优质的学校教学制度的特质是实现课内课外、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无缝学,从而让每一个学生获取最大的学机会。

寻求作业的转型策略

课外作业的教育价值恰恰在于,助力每一个儿童尽可能发挥其优势与特长。优质的作业设计需要凸显三个重点。第一,着眼于兴趣。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存在,各有其兴趣爱好、优势劣势。优质的作业设计一定是基于学生的好奇心或者兴趣爱好。第二,着眼于差异。无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划一地布置作业,本质上是反儿童、反教育的。第三,着眼于选择。给予学生自主选择项目、自由参与活动的时间与空间,不应当也不可能规定划一的“起点”与“终点”。优质的课外作业一定有助于保障“达标”、催生“超标”。基于国家课程标准而又超越标准,促进学生丰富多彩的发展,形成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局面,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素质教育的境界。一言以蔽之,优质的课外作业一定是广域的,亦即多元、多层而多样的。我们需要基于上述的基本认识,寻求课外作业的转型策略。

规范数字媒体的运用。

当今时代,学校和教师应当顺应而不是抵制数字化的潮流。教师布置作业大多要求学生使用纸笔“写作业”,这一规则本身并没有反映技术的进步。学生生活在数字社会里,学校应当适应时代的变化,事实上,学生已经在接触各式各样的媒体,否定这一点,无异于无视现实。学校的责任是因势利导,规定使用数字媒体的可能范围,采用更多超越纸笔作业的方法,让学生早早地适应数字化。

作业不应整齐划一。

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目的,顺应学生需求,设计不同类型的作业:提升流畅的作业,旨在让学生进行业已掌握的技能的练;螺旋型反思作业,这是学新概念与技能之际所必需的,旨在激活学者业已拥有的知识背景;应用型作业,旨在为不同情境下应用新学到的技能提供机会;拓展型作业,旨在深化、整合两三门学科知识。教师应当提供难度适中的课题,以及适当的“脚手架”——诸如反馈的机会,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调整教学流程,让学生明确短期课题与长期课题,等等。

刺激学生的好奇心。

教育者的工作就是使学变得有趣,好奇心应当贯穿于所有活动之中。第一,可采取“协同学”的方式刺激好奇心,让学生从既知的知识出发,同课堂教学中提供的信息链接起来,使学生聚焦关键问题参与教学。第二,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课题研究,这样学的责任会从教师自然地转移到学生身上。第三,让学生在收集信息之际分享各自的发现,把分散的信息链接成整体,感受到自己是“学共同体”的一员。第四,通过单元教学,让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探究活动。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作业内容与方法。

学生的经验与优势不一样,需求也是多样的,不宜千篇一律地对待。这里需要破解的难题是:第一,以为“放任学生选择是不行的”。只要学生拥有好奇心,探究喜欢的事物,彼此间形成良好的关系,有意义的学自然会水到渠成。第二,以为“教师的工作就是控制学,学生顺从是必要的”。教师的工作不是控制学,而在于形成深度学的环境,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有效地利用差异,形成良好的学环境。作为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是革新者,让他们凭借自身的力量成长,而不是唯命是从。

健全课外作业的环境

新时代的学校教育不能单纯地满足于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还必须让学生养成应对未来社会变化的核心素养,重视保障儿童的学环境。

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合作者。

在一些家长看来,从课堂到作业,只需死记标准答案,考试满分,就足够了。这些家长对学和作业目的的见解落后于时代。学校面临的一个挑战课题是,不宜一味地迁就家长的不合理诉求,要针对家长认识上的偏差与种种疑虑说明教育变革的必要,转变家长对学的看法,构筑家校合作的关系。

优化弱势群体儿童的作业环境。

某些地方与学校简单地取消课外作业,这种做法不利于处于弱势家庭的儿童,有碍教育公。在家庭与学力的关系上不仅要关注家庭收入,家长的社会关系和家庭教育环境也会对儿童学力的形成影响深远。这就意味着,教师要以新的视点,创造新型师生关系,求得课外作业的转型。视点之一,让每个学生确立“成长的心态”。教师不宜一味地夸赞学生的“能力”,因为这样做无异于否定“努力”,教师作出的反馈应当有助于激励学生提升自信。视点之二,明晰学责任的承担。单纯地布置作业并不能达成这些目标,教师应当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技能,如制订学计划、进行时间管理、养成良好的学惯。视点之三,构筑师生之间的信赖关系,真诚地面对每一个学生的行为,比话语更有说服力。

让成长过程可视化。

是借助内发动机作用而产生的,学校需要把学生成长的过程可视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自己记录、自己评价。

探讨“课外作业”问题的一个前提条件是改造我们的教育思想。大凡“治标不治本”的教育举措不会带来真实而持久的效果,唯一的出路就是变革——重新定义课外作业,热忱地为每个学生开拓更广阔、更自由的学天地。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ruirui]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联系QQ(992 5835),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联系邮箱: 5855973@qq.com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广告服务| 建站服务| 联系我们
 

中国焦点日报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20,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