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北方,巍峨的云冈石窟静静伫立,历经1500余载春秋更迭。这座世界文化遗产以其精湛的石刻艺术,镌刻着中国古代文明的璀璨华章。作为石窟守护者的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将半生心血倾注于考古发掘、文物保护、数字化传播与文化创新,以躬身实践诠释文明传承的深层意蕴。
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在石窟中观察石刻造像情况。
与考古结缘:从燕园到武周山
1982年,青衿学子杭侃踏入郑州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就此与历史遗存缔结不解之缘。1992年,他考入北京大学考古系,迎来人生的重要转折。1993年冬,为了完成恩师宿白先生布置的作业,杭侃第一次来到云冈石窟做调查。这次考察促使他写下《云冈第20窟西壁坍塌的时间与昙曜五窟最初的布局设计》,也开启了与云冈的三十年之约。
杭侃坦言,与文物保护结缘原属“意外”,但随着对石窟艺术研究的深入,他开始思考文化瑰宝背后的宗教、艺术与社会历史问题。他认为,文物不仅是遗迹,更是历史、文化与艺术的综合载体,需要学术研究与保护实践的双重推进。
杭侃在现场了解石窟修复情况。
文物保护:与时间赛跑的持久战
云冈石窟的所在地山西大同气候冬天干冷、夏季很凉爽。而云冈石窟的佛像是由砂岩雕刻,反复的热胀冷缩导致砂岩容易碎裂,每天都在悄悄掉落。更严重的是,雨水渗入石头缝隙后,冬天结冰膨胀,像楔子一样撑裂岩石,这种冻融破坏让许多佛像面目模糊、肢体残缺。2021年担任云冈研究院院长以后,杭侃与同事一起努力研究,创新提出"文物保护如同延缓衰老"的理念,构建起多学科协同的科技防护体系:通过集成超声波测试仪、三维激光扫描仪及微环境传感器网络,建立起覆盖20个重点监测区域的"云冈石窟实时监测与预警平台",对岩体空鼓、裂隙发育、水盐运移等13种病害实现毫米级动态监测。
杭侃在云冈石窟现场观察风化情况。
通过环境监测系统、病害机理研究与材料科学的深度交叉融合,云冈研究院将"预防性保护"从概念转化为实践——不仅建立石窟健康档案数据库,更通过温湿度调控、裂隙渗水阻断等主动干预手段,使文物保护从被动抢救转向风险预控。
杭侃与团队探讨云冈石窟数字化技术。
数字重生:让千年艺术破壁出圈
“数字化技术给文物保护带来了革命性变革。通过人工智能和数字建模,我们对石窟艺术的类型学研究更加客观、精细化。这种技术应用不仅服务于保护,也将学术成果更有效地转化为文化资源。”杭侃如是说。
云冈研究院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依托0.03毫米级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与全国文物系统首个超算中心的算力支撑,该院已完成三分之二洞窟全息数据采集,构建起覆盖全窟的高精度数字档案体系。其中,第12窟“音乐窟”的数字化复原项目等比例3D打印,可以将云冈石窟的壮美展现在世界各地。
杭侃在云冈石窟第12窟“音乐窟”内观察岩壁造像修复情况。
基于高精度数据,研究院创新运用3D打印技术实现了艺术瑰宝的“分身有术”。著名的云冈第12窟1:1复制品巡展全国,吸引无数观众身临其境体验云冈石窟的震撼。
杭侃在现场观察云冈石窟自然风化情况。
未来图景:文化遗产的现代转译
伫立在第20窟大佛前,杭侃凝望着穿越千年的慈悲目光:“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的财富,保护它们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对于文物保护的未来,杭侃充满信心。在他的愿景中,云冈既要成为历史研究的“数据中枢”,更要成为文化创新的“灵感源泉”。他希望借助科技力量提升石窟保护与传播水平,并探索文化遗产与当代文化的深度融合。他表示:“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未来的灵感来源。我们要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秉持这一信念,他带领团队将文化遗产与当代文化相融合,在传统与创新的交响中续写时代篇章。
杭侃在北大进行考古学相关内容授课。
结语:做守护文明火种的人
从青灯黄卷的考古学者到数字时代的文化守护人,杭侃用三十载春秋诠释着守护者的多重维度。在他眼中,文物保护不仅是专业使命,更是文明延续的必答题。正如其所言:“文化遗产是过去写给未来的书信,我们这代人要当好称职的信使。”
(中国网 郑亮 摄影报道)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广告服务| 建站服务| 联系我们
中国焦点信息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20,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