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环球 >
安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2-10-18 10:08:27   来源:大皖新闻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

高质量发展,对于一个正跨越赶超的省份来说,尤为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间,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生产总值连跨3 个万亿元大台阶,10 年增量超过从新中国成立到2011 年62 年增量的总和,实现了“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跨越发展、科教大省向科技创新策源地的跨越发展、传统农业大省向新兴产业聚集地的跨越发展、内陆腹地向改革开放新高地的跨越发展。安徽,正在绘就一幅高质量发展的壮美新画卷。

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2022 年8 月12 日,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制的国家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实现了重大突破,刷新了同类型磁体的世界纪录,成为目前全球范围内可支持科学研究的最高稳态磁场。

创新,已经牢牢刻进安徽基因里,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动力。

十年间,原始创新不断展现高峰,中国科大主导研制的墨子号、京沪干线、祖冲之号、九章,参与研制的悟空号等国之重器问鼎世界;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人造太阳领先全球核聚变;中国电科38 所自主研发的海丝一号、反隐身米波雷达守卫祖国空天。

技术创新不断突破,研发投入强度由1.64%提高到2.28%,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近15 倍,8 项制造业揭榜攻关项目打破国外垄断。

与此同时,产业创新向高质量方向加快发展,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持续显现,产值超千亿的工业行业达到14 个,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达到4 个,马钢研发的车轴钢让世界铁路穿上“中国跑鞋”;服务业“锻长补短”,“两化融合”助力2 万家“皖企登云”,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个占比”同步提升。量子大道、中国声谷、科大硅谷,科技创新“栽树工程”让安徽创新生态不断完善。

安徽在创新能力建设上全面布局、多点突围、重点突破,实现了科教大省向科技创新策源地的跨越发展。如今,安徽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能级之变、位势之变、创新之变前所未有。

扬皖所长深融长三角加快一体化

从2022 年10 月1 日起,在长三角范围内,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无论是乘坐公共交通、去公共图书馆借阅,还是医保结算、人才业务办理,均可实现一卡多用、跨省通用。这是长三角三省一市率先探索在民生领域开展的一次区域合作协同立法,长三角地区正式走进“一卡通”时代。

从长三角的“旁听生”到“插班生”再到“正式生”,安徽紧扣高质量和一体化两个关键词。充分发挥创新活跃强劲优势,共同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推动合肥、上海张江“两心”同创,加快推进19 个科技创新联合攻关项目。上半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750.2 亿元,增长25.6%,发明专利授权量1.29 万件,增长12.6%,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5.9万件,增长23.3%。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不断壮大自己,也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2021 年,沪苏浙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4167 个,实际到位资金超过9000 亿元,同比增长22.6%,占全省的半壁江山。

安徽还积极“链”入长三角,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优势,牵头成立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加快建设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长三角高附加值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2021 年有400 余亿元的优质农产品摆上沪苏浙居民的餐桌。

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10 月1 日,合肥中欧班列2022 年第614 列从合肥北站物流基地发出,吹响了合肥中欧班列国庆发运的第一声号角。此次国庆期间发运的10 列去程班列全部为企业定制班列,搭载货物均为安徽本土货物,包括小轿车、汽车配件、洗衣机、冷藏冷冻组合机、柜式冷冻箱等,助力皖货皖运,努力打造更为高效便捷的陆路进出口通道。

十年来,为了扎实推进改革开放,安徽充分发挥“左右逢源”、通江达海等优势,大力实施三产“锻长补短”行动计划,全省商务经济总量实现了两大跨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2 万亿元,总量由十年前的14 位跃居全国第8位;进出口首次跨上千亿美元台阶,总量居全国第13 位,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链接全球,世界制造业大会、世界显示产业大会展示安徽形象,合肥国际陆港、芜湖专业航空货运枢纽港联通“一带一路”,有进出口实绩企业数翻一番。全国出口的每5 辆汽车就有1 辆是安徽造,“买全球、卖全球”开始成为安徽开放的一个大趋势。

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安徽自贸试验区贡献了全省26%的进出口、12.5%的利用外资、4%的新增注册企业,国家试点任务落地实施率达到80%,累计形成了80 多项具有标杆性、高质量的制度创新成果,在全省改革开放中充分彰显了牵引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要把好山好水保护好。近年来,安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21 年,全省空气、水环境质量均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PM2.5 平均浓度为34.9 微克/立方米、比2015 年下降32.7%,地表水总体水质优良断面比例83.5%、比2012年上升10.6个百分点。

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巩固胜势,细颗粒物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等指标均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四项主要污染物下降幅度均超过20%,城市黑臭水体全部消除。长江、淮河、新安江、江淮运河构筑四大生态廊道,十年禁渔效果彰显,引江济淮世纪工程实施,新安江成为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合肥成为国际湿地城市,全省森林覆盖率超过30%,鸟类国宝东方白鹳重现巢湖,水中国宝长江江豚再现皖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安徽在生态价值转化上不断探索新路子,生态优势正在转化为发展优势。2012 年以来,皖浙两省在新安江流域合作建立国内第一个跨省生态补偿机制,10 年后的今天,新安江成为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每年向千岛湖输送近70 亿立方米的干净水,安徽不仅获得57 亿的补偿资金,更重要的是绿色经济正成为这里的新增长点。

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十年来,安徽扎实推进民生工程,持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12~2021 年,全省各级财政累计安排民生领域支出4.9 万亿元,平均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3.9%,年均增长9.4%;其中,民生工程累计投入9134 亿元,年均增长10.6%,人均受益1.5万元。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十年来,安徽就业人员持续增长,城镇累计新增就业679.4 万人,年均增加67.94 万人。这当中,重点群体就业扎实推进,高校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稳定在90%左右。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2021 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 万元,是2012 年收入的2.3 倍,年均增长10%。

十年间,安徽实施学前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全面改薄”等工程,截至2021 年底,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5.5%,超过全国平均水平7.4 个百分点。三甲医院实现16 个市全覆盖,组建125 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35 个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基本形成“15 分钟就医圈”,县域内就诊率达到83%以上。城乡低保对象、特殊困难人员、低收入家庭等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省内异地就医购药实现直接结算,跨省住院费用和职工医保普通门诊费用实现直接结算,异地就医跑腿垫资成为历史。

2022年5 月,省委、省政府在反复斟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部署实施10 项暖民心行动,未来四年计划投入248.7 亿元。上半年,10 项暖民心行动已拨付各级财政资金32.3 亿元。接下来,我省还将不断拓展暖民心行动的领域、范围,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真正让群众看到变化、见到成效、得到实惠。(记者 吴碧琦)



[责任编辑:ruirui]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广告服务| 建站服务| 联系我们
 

中国焦点日报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20,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