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环球 >
从“三小项目”到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为什么有这么超前的研究?
2022-09-22 08:58:27   来源:杭州日报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

浙江大学第四教学大楼一楼的会议室,几把椅子,一张会议桌,旁边还有一些仪表、钢瓶、钢罐,显得非常朴素,这是郑津洋和同事议事的地方,也是给学生上课的地方。

2021年11月,郑津洋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记者跟随杭州市院士专家中心领导前往浙大走访郑津洋院士。见到他的这天,他刚拿到院士证书。“因为疫情,不能去北京,我的院士证书是去上海领的。”

“很感谢!大周末的还来看望我!”一见面,他便开始介绍自己的专业——高压、深冷等极端承压设备,以及在氢能源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从“三小项目”到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从1983年进浙大至今,我就做了一件事,研究煤气罐、煤气管道、锅炉设备等承受压力的设备。”这是郑津洋院士对承压设备最通俗的描述。

事实上,我国在传统承压设备方面的技术已十分成熟,郑津洋将研究方向进一步聚焦:做极端条件下的承压设备研究。“比如,压力特别大,几百到几千个大气压下;温度特别低,零下253摄氏度;或者承压设备特别巨大,就会遇到很多技术难题,这些科研事关能源安全和国家安全。”

为什么有这么超前的研究呢?这还得从一次中国政府代表团赴日考察交流说起。

2002年,中国政府代表团赴日访问,队伍里就有浙江大学陈长聘教授。当时,日本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已开始示范应用,氢气燃料储存在35MPa高压氢气瓶。陈教授回来后找到郑津洋,问能不能研究研究高压储氢?郑津洋花了三个月时间做调研,发现全球能源迭代,从煤炭到石油,再到天然气,实际上是一个减碳的过程,而氢能几乎是零碳能源,或许就是未来趋势。

“我当时年轻嘛,觉得可以试试高压储氢。”于是,科技部就给了郑津洋一个“三小项目”(小人物、小经费、小课题),就30万元科研经费。郑津洋紧盯高压氢脆防控、氢气高效储存和规模化提纯三大世界难题,不断迭代技术,不断争取新的项目,经过近20年的科研攻关,将我国大容量高压氢气储存装备技术和大型高压氢气提纯装备技术推至国际领先水平。

2020年,郑津洋领衔的“氢气规模化提纯与高压储存装备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搞定“氢脆”,助推氢能高效储存和提纯

现实的情况是,设计和制造安全高效高压储氢装备并非易事。储存高压高纯度氢气的储氢装备,易引发高压氢环境“氢脆”,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要实现安全高效高压储氢,最首要和基础的任务是揭示高压氢脆机理并实现性能调控。国内外普遍的测试手段是预充氢检测,也就是将已预先充氢的材料在空气环境中进行力学性能测试。“显然,这种方法无法模拟储氢装备的实际工作环境。”

基于产业需求,郑津洋带领团队对6种常用金属材料,在5MPa至140MPa的高压氢气环境中原位测试力学性能,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国内首个材料高压氢脆数据库,为高压氢气储存装备研制提供了关键基础数据,攻克了高压氢气密封、加载杆轴向力平衡等关键技术,发明了140MPa快开式材料高压氢脆原位检测装置,解决了传统预充氢试验中长期困扰的“充氢和加载不同步”这一难题,为高压氢脆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关键设备。同时,郑津洋团队还取得了小孔内置式曲面耦合超声相控阵检测技术、车载轻质高压储氢技术等一系列成果。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变压吸附提纯氢的规模小,每小时最大处理量仅为7.5万标准立方米,远不能满足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需要。郑津洋团队与合作单位瞄准高效特大型高压变压吸附提纯氢气装置的需求,主导制定了变压吸附提纯氢系统安全国际标准,研制成功世界最大每小时34万标准立方米煤制气变压吸附提纯氢装置,解决了大规模、高压力、多杂质气源的氢气分离提纯国际难题。

目前,项目技术已应用于氢能提纯和高压储输全行业,其技术和产品不仅应用于国家能源、上汽等1000多家企业,也远销美、韩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了解,项目近三年新增销售额33.5亿元、利税5.4亿元。

“唯有继续推动学科和行业前行,才算不负重托”

采访中,郑津洋院士随口报了几个最新的数据:到2021年底,我国在跑的氢燃料电池汽车有9000多辆;加氢站191座,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日本。“到2022年,我们就会实现超越。”

据郑津洋院士介绍,和电动汽车相比,氢燃料电池汽车具有很大的优势:1、充氢时间短,充满仅需要3-5分钟,和燃油车加油时间差不多;2、续航里程长,一般加满氢后可以跑个七八百公里。“丰田创造了一个世界吉尼斯纪录,用5.6kg氢气跑了1360公里,这就很厉害了!”

那么,为什么氢燃料电池汽车普及这么难呢?在郑津洋看来,主要有两个难点:第一,成本比较高,不仅氢燃料电池汽车成本高,氢气的成本也高,虽然已降低了很多,但产业化还不够;第二,加氢站等基础设施还不健全,且投入大,建加氢站的成本远高于建充电桩。

随着氢能源的发展,美日等主要发达国家都提出了氢能源战略,我国也有自己的氢能源发展战略。不过遗憾的是,目前杭州还没有氢燃料电池汽车和加氢站。“在氢能源布局上,省内宁波和嘉兴发展更快。作为一个旅游城市,我认为杭州需要在能源战略上补位,建议西湖和西溪的游船,都可以先用上氢能源,为后续探索零碳校园、零碳公园、零碳园区等做个示范。”

碳排放是能源转型必须考虑的问题,能源结构调整的方向就是清洁低碳和安全高效。未来10-20年,我们能做什么?这是郑津洋在思考和探索的。“院士的荣誉称号不仅仅是给我的光环,也是给我的责任,唯有继续推动这个学科和行业前行,才算不负重托。”(首席记者 吴静)



[责任编辑:ruirui]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广告服务| 建站服务| 联系我们
 

中国焦点日报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20,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