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环球 >
中共杭州市临平区委举行“杭州这十年·临平”主题新闻发布会
2022-09-16 08:29:00   来源:杭州日报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

昨日下午,中共杭州市临平区委举行“杭州这十年·临平”主题新闻发布会。临平区区委书记陈如根重温了过去十年精彩岁月,回顾临平这一路的发展变迁历程,并和区委副书记、区长施华淼回答记者提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十年,也是临平经济社会加快高质量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十年。临平始终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坚决笃行“两个维护”、全面奋进“两个先行”,在高质量发展中加快建设“数智临平·品质城区”。全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持续增强,区域环境面貌持续变好,城区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砥砺筑梦十年路,奋楫扬帆启新程。临平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持之以恒以深入对浙江、杭州、临平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省、市委坚强领导下,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杭州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两个先行”中展现头雁风采扛起临平担当。

1

记者: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了“两个先行”奋斗目标,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要奋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临平作为全省最“年轻”的区,也是杭州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以怎样的理念和行动,为杭州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两个先行”中展现头雁风采扛起临平担当?

陈如根:在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省市委沿着站高望远、审时度势,精心擘画“两个先行”美好蓝图,明确打造世界一流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奋斗目标。临平作为全省最“年轻”的区,既面临重大机遇,也肩负光荣使命。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及省市委全会决策部署,动员全区党员干部群众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坚决笃行“两个维护”、全面奋进“两个先行”,在高质量发展中加快建设“数智临平·品质城区”,切实为全省推进“两个先行”,为杭州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两个先行”中展现头雁风采扛起临平担当。突出把握好四个方面:

一是以大战略引领大跨越,就是要一以贯之传承好“八八战略”这一宝贵财富,领悟对照“5大战略指引、11方面重要遵循”,将落实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区第一次党代会部署要求联系贯穿起来,推动发展新跨越,为“八八战略”实践伟力提供鲜活例证。

二是以大视野融入大格局,就是要将服务“国之大者”、省市战略与推动临平发展结合起来,不断放大数字化改革的裂变效应,巩固代表杭州接沪融长的区位优势、联动三条廊道发展的支点地位、数字驱动转型升级的智造基础等,最大程度借船出海、借梯登高。

三是以大安全保障大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全面重塑大安全理念、格局和体系,加快完善风险闭环管控大平安机制,强化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专项治理,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

四是以大转变推动大落实,就是要牢固树立崇尚实干、奋勇争先的鲜明导向,促进干部抓落实理念、方法、作风全面转变,推动党中央及省市区委决策部署从宏观到微观、从愿景到实景的全贯通。

今年是全省推进“两个先行”、杭州“奋进新时代、建设新天堂”的开局之年,临平将重点实施先进制造业稳进增效、现代服务业提级扩容、产业大平台空间重塑、双创生态圈优化提升、共富新生活共建共享、新时代文化繁荣兴盛、护航二十大平安攻坚、抓工作落实提速提效八大行动,以稳进提质更大成效,为实现“两个先行”首战首胜、“建设新天堂”精彩开局作出临平更大贡献。

2

记者:制造业一直是临平区的优势产业,“未来工厂”数量居全省之首,请问在打造“数智临平”的进程中,临平区在发展先进制造业上取得了哪些成果?未来将通过哪些举措来进一步发展壮大这一优势产业?

施华淼:制造业是临平发展的根基所系,是共同富裕的底气所在。近年来,临平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产业数字化转型之路,做大做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临平新城、大运河科创城三大产业平台,加快推进“3+1+X”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实现了企业质效、创新能级、数智品牌的“三提升”。

一是雁阵式成长,提升企业质效。截至2021年底,我区拥有营收亿元级以上工业企业237家,其中超100亿元企业2家,超50亿元企业6家,超10亿元企业28家,上市先进制造业企业17家。累计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4家、省级隐形冠军企业8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6家。全区现已形成一支百亿级龙头企业带动强、十亿级中型企业竞争强、亿元及以下级小微企业活力强的“雁阵式”企业梯队。

二是矩阵式布局,提升创新能级。在“接沪融长”发展过程中积极打造平台矩阵,临平现已在上海松江建设了长三角G60浙江(临平)科创基地,着力打造“上海科创+临平智造”产业转化模式,并在区内集聚了工信部服务型制造研究院、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浙江分院、中国服装科创研究院、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等创新载体,加快发展艺尚小镇、算力小镇、工业互联网小镇等三大特色小镇。以创新平台为依托,全区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42家,国家级孵化器3家、省级孵化器1家;拥有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创新型领军企业2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

三是革新式转型,提升数智品牌。以制造业为基、以数字化为翼,进一步扩大在智能制造、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的优势。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育省级未来工厂4家、省级“云上”制造业企业6家,数量居全省第一;成立全国首个未来智造工程师联盟,已集聚高水平工程师1.1万余名;成功打造浙江省首个智能制造示范基地、首批省级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综合性示范区,拥有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2家、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5家。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挖产业优势、放大创新潜能,以链长制为牵引打造“5+1”产业生态圈,全力建设千亿级高端装备制造、八百亿级生命健康、五百亿级时尚产业三大优势产业集群。

一是突出重点扩能级。大力实施“雄鹰”“鲲鹏”“雏鹰”等培育行动,加快完善制造业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全力支持老板电器、春风动力等“链主”企业垂直整合产业链,加大双招双引力度,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二是数智赋能促转型。深入实施“3521”数字化转型计划,聚焦“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体系构建,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的根本性重塑,争创全省“未来工厂”示范区。深化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链科技创新,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提升竞争力。

三是多措并举强保障。深入实施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每年盘活存量土地不少于2500亩,新增各类孵化空间550万平方米;健全完善“项目招引、产业培育、人才创新、基金投资”政策体系,加大产业扶持资金投入;建强企业服务中心平台,以“全生命周期”服务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3

记者:临平新区设立后,启动了乔司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科创城)建设两大战略性工程,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目前进展如何?

陈如根:临平之名在东晋时就载入史册,公元988年设镇,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杭州部分行政区划优化调整后,作为新区临平,如何以崭新的姿态、科学的定位推动发展,是我们新一届也是第一届区委区政府重点考虑的问题。我们在广泛征求省市部门、专家学者、老干部、基层群众建议的基础上,提出要实施两大战略性工程,主要基于三方面考虑:

一是紧跟核心。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部署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一直心系大运河,强调“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临平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同时也是三条运河(京杭大运河、上塘河、运河二通道)的交汇地,实施两大战略性工程,就是我们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实践。

二是紧扣中心。围绕经济建设中心任务、共同富裕中心工作、融入杭州中心城区,区第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南融、北创、东靓、西优、中兴”的区域发展战略,全面做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临平新城两大既有产业平台,谋划布局大运河科创城第三增长极,全力破解经济总量不大、增长后劲不足、发展空间受限、融入杭州核心城区存在梗阻等问题,实施两大战略性工程,就是我们推进“南融”和“西优”的关键抓手。

三是紧贴民心。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文化是最根本的民生。我们坚持在现代化先行中推进生态和文化先行,着力还河于民、返绿于民,推进在共同富裕中实现精神富有。实施两大战略性工程,就是我们争创共同富裕示范区样板、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盼的重要举措。

自启动实施以来,两大工程强势推进。乔司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国家级试点,已完成25平方公里范围的“南融”战略规划研究,第一期征收和流转土地5480亩,完成土地复耕和生态修复465亩,年底总计将形成近5000亩的成片耕地、打造城市绿肺生态空间;同时,我们携手省农发集团,启动都市数智农业(产业)示范区战略合作项目,积极打造农业“双强”示范区样板。大运河临平段沿线环境整治工作全面开展,已完成码头签约27家、腾空24家,完成工业企业签约30家、腾空28家,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绿道年底前可基本成型、郊野段亚运前将精彩亮相;同时,我们加快建设大运河科创城,已招引优质企业90家,完成有效投资26.24亿元。当前,两大战略性工程发展框架已经全面拉开,未来,我们将坚持融入大杭州、联动大平台、实施大保护理念不动摇,全面提速两大工程建设,全域提升创新发展能级,为“数智临平·品质城区”建设、打造共同富裕美好社会提供强大动力支撑。

4

记者:临平区是首批列入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区创建的县区,也是杭州市唯一入选县区,请问临平区在文化建设和文化惠民等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和创新举措?

施华淼:临平历史悠久,大运河、超山梅花等文化源远流长,玉架山、古海塘等历史文化遗产与滚灯、清丝水绵等非遗技艺灿若繁星。十年来,我们牢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将文化服务与城市发展、品质生活深度融合、协同推进。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地区、浙江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并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曲艺之乡。2021年度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发展指数位列杭州市第一、浙江省第五。

一是先行先试,建立高标准政策保障体系。率先发布国内首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公共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并在全省推广。围绕“新时代文化临平工程”建设,出台相关配套实施意见,每年投入2.3亿元用于公共文化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二是优质均衡,建设高质量公共文化空间。相继建成临平大剧院、亚运场馆群、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临平文化艺术长廊等“地标性”文化空间,快速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玉架山考古遗址公园、市民文化设施综合体等重大文化项目。打造全省首个全国优秀文化站,全区8个镇街综合文化站均达到省特级站标准,是全省唯一一个特级站全覆盖的区(县),首批58个品质文化生活圈已建成投用,每万人公共文化设施达4951平方米,超出全省平均水平34.9%,“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初步形成。

三是品牌惠民,打造高品质公共文化生活。五次承办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成功举办中国·临平国乐节、全国空手道锦标赛等重大文体活动。相约系列、“藕花洲”系列等品牌惠民文化活动被文旅部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活动、荣获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奖。文艺创作七度荣获全国群星奖、四度荣获中国曲艺牡丹奖、两度荣获中国戏剧奖。

四是数字赋能,实施高效能公共文化治理。创新发布临享·文化保障卡,绘制数字文旅地图,首批上线文化惠民打卡点251个、开展惠民活动170余场,同时建成全省领先、全域覆盖的数智文化馆、智慧图书馆,云展览、云讲座等沉浸式便民活动年均服务群众500余万人次,更为智能化、个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正在进一步实现全民共建共享。

下一步,我们将以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区创建为抓手,深入实施新时代文化临平工程,全力打造更富魅力、更具辨识、更有温度的人文之城,为加快建设“数智临平·品质城区”注入强大的文化力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的文化生活需求。

5

记者: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浙江承担的重大历史使命。在探路共同富裕、创造美好生活的道路上,临平有哪些探索,有什么好的做法?

陈如根:临平设区创业恰逢共同富裕从“浙”起步。设区以来,我们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围绕共同富裕“1+7+N”重点任务、“1+5+n”重大改革体系,全面迭代升级工作体系,形成了一批具有临平辨识度的创新实践。

一是强产业,全面夯实共富物质基础。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临平新城、大运河科创城为主阵地,以落实“链长制”为牵引,着力打造千亿级高端装备制造、八百亿级生命健康、五百亿级时尚产业集群,加快布局5G生态、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以数字经济为核心、新经济为引领、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立足临平区位优势,深度联动G60科创走廊、城西科创大走廊,谋划建设沪杭未来智造协同发展试验区,携手城西科创大走廊打造制造业平台经济创新试验区。

二是补短板,全力推进城乡均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最大的短板在农村,最大的潜力也在农村。我们聚焦“三农”突破口,开展“强村富农”三年行动,深化大运河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落实平台、国有公司与重点帮促村结对帮扶共富项目29个,去年全区119个村实现村级经营性总收入6.78亿元、同比增长18%。以现代社区建设为抓手,谋划实施管道天然气“村村通”、农村建房解困三年行动等一批实事,着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三是惠民生,全域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我们坚持和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去年公共财政安排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比重达72.2%。加快推进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三年将新增“星级”场地200个、面积超10万平方米。聚焦“一老一小”,全力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积极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区。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启动全省首个共有产权保障房项目建设,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8700套(间),竣工安置房25.2万平方米,在推进共同富裕中让城乡发展更有温度、群众生活更加幸福。

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0.09亿元,2021年规上工业企业营收达到1732.05亿元,年均增长9.5%,规上工业增加值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80%,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18.78亿元。

省级“未来工厂”4家,今年再添试点2家,总量增量均领跑全省。工信部“单项冠军”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42家,上市企业数达到22家。

2021年全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77184元、48705元,年均分别增长8.7%、10.2%,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58:1;村均经营性收入达569.8万元。



[责任编辑:ruirui]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广告服务| 建站服务| 联系我们
 

中国焦点日报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20,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