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环球 >
为什么在讲究内在“充实”的情况下还要讲究外在的“平淡”呢?
2022-06-27 08:55:57   来源:杭州日报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

苏东坡在《评韩柳诗》中说:“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所贵宁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佛云:‘如人食蜜,中边皆甜。’人食五味,知其甘苦者皆是,能分别其中边者,百无一二也。”

这里讲的柳子厚(柳宗元)、陶渊明、韦苏州(韦应物)、韩退之(韩愈)都是著名的大诗人,前三位皆以平淡中体现诗的意境见长。而韦应物的诗虽然也算得清和寡淡,却有意无意中会去表现传统中所谓“中正”一类的观念,因此苏东坡认为其平淡而悠远比不上柳宗元,不故作姿态,但有点故意隐藏的意味;不如陶渊明的毫不表达却本性自出,这才是苏东坡所真正崇尚的“枯淡”观。至于韩愈的诗则气势充沛,很讲究表现力,显然已经不是“枯淡”一路了,苏东坡是拿他来作对照的。苏东坡推崇陶渊明的淡中见性,认为这是最难能可贵的诗境,是在高手中“百无一二”的修为。

东坡所讲作诗贵在“枯淡”,其实际所指应是外象“枯淡”而内在“充实”(中膏),但这个“中膏”不是有意去体现的,而是作者自然本性的无意间“泄露”;所以表面看上去平淡而内在却很充美。如果外在平淡内在也平淡,那就不好了!他举例说就像吃蜂蜜,好的蜂蜜无论是中间的还是边上的都是甜的。当然,诗的外象的甜是“枯淡”,而诗的内象的甜应该是“中膏”。

要明白这其中的区别却不容易。就像人们品食五味,可以很轻易地分辨出酸甜苦辣,可是真能够分辨出外表平淡而内在充实的人是很少的。

我认为东坡这个“外枯而中膏”论实质是说,枯淡的只能是风格和表象,而充实不虚且要丰腴的必须是其内容。为什么在讲究内在“充实”的情况下还要讲究外在的“平淡”呢?无非是要求外不卖弄、以简淡为充实之意。如果外象过于“丰腴”,那就很容易突出外象而折冲内容,喧其宾而夺其主了。这显然与诗文的主旨是不称的。

所以写诗不能够太华丽,也不能太过技巧。那些卖弄文辞、卖弄巧妙、卖弄样式、卖弄难度的都是创作之病。可惜,对此不懂的人多。

东坡又在《题柳子厚诗》中说:“用事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好奇务新,乃诗之病。”这句话进一步解释了“主枯淡”的含义,就是说写诗所列举的事例以旧的通俗的为好,切忌求新用奇。因为旧的事例大家都了解,平常的东西大家都熟悉,就很容易理解。平俗的东西把它用雅,这样就不平凡,能够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如果一味求雅求奇求新,反而是做作的,往往落入“俗套”,那倒是真不雅了。

苏东坡贬“好奇务新”,无非是反对为新而新、为奇而奇、为雅而雅的做作之风而已。我谓东坡此语,意即崇尚“洽切”而力戒“冗余”,此真枯淡之旨也。

仔细体味苏东坡的“诗主枯淡”观,无非是提倡平实而不卖弄的文风而已,并不是一定不能使用美丽的词句,不是不要讲究必要的技巧和样式,不是不要该有的气氛和激烈的场景。只不过是要力戒在表象上装腔作势,而求得实实在在地把想表达的意思表达清楚、完整、准确、生动。这才是一个好诗人、好作家应该做的事情。

书画创作又何其不是如此呢!一些人热衷于表面的浮华,津津乐道于小道小技,对什么“形式”“空间”沾沾自喜,就是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这难道不是我们当前书画界存在的通病吗?(记者朱飞军)



[责任编辑:ruirui]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广告服务| 建站服务| 联系我们
 

中国焦点日报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20,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