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环球 >
这场战疫面前 “双向奔赴”是我们最强的武器
2022-04-26 10:57:30   来源:杭州日报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

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温暖,莫过于“双向奔赴”;最平实的默契,莫过于你呼我应。

今年三四月以来,这样的温情瞬间在杭州多地时常上演:邻里之间,防疫工作者和市民之间,干群之间,你朝我走来,我向你奔去……虽然呈现方式不尽相同,却生动诠释着:疫情防控,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这场战疫面前,“双向奔赴”是我们最强有力的武器。

守护蓝天,守护家园

“你好,请扫描场所码……”,早上8点,穿上志愿者红马甲的杨予云口罩戴好、腰杆挺直,已经在杭州大世界五金城的门口“上岗”,引导进入小区的人员核验“绿码”——作为笕桥机场军民“益家亲”蓝天志愿互助队的一名骨干志愿者,有“战斗”的地方就有她的身影。

“我退休十多年了,一直住在机场社区。我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回报社会。”杨大姐今年六十多岁,是一名军烈属。疫情期间她和社工一起“守小门”、一日两巡、楼道消杀等等一件都没落下。

在机场社区,有许许多多的“杨大姐”组成了一支军民“益家亲”蓝天志愿互助队,这是社区背后的力量,是军民之间温暖的存在。

军民“益家亲”蓝天志愿互助队创建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创立初衷是为军属开展就业、创业等活动的融合类公益活动,服务现役军嫂及复、转、退役军属,协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一路走来,互助队就如同它的名称一样,充满了苦与乐、守护与被守护、开解与消解的互助故事。

“梁华嫂子,我明天要去新单位上班了,和你分享这个好消息!”“梁华嫂子,我拿到了营业执照,感谢您的帮助。”……很多军嫂来到机场社区,最先认识的人就是梁华,也就是军民“益家亲”蓝天志愿互助队的创始人之一。2004年10月,梁华从山东随军来到杭州,在机场社区从事劳动保障工作。这十几年来,她经历了对这个城市从陌生到熟悉,从“方言一句也听不懂”到深受居民信任的过程。

“部队官兵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家属多是随军来到杭州,为了丈夫的事业放弃了家乡的工作,初到杭州,一切要从头开始。”梁华深知这样陌生的惶恐,“都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们要做好‘连心桥’的工作,让军人们的‘大后方’稳定下来。”

互助队就如此这般成立了。事实上,互助队的工作范围不止于帮助军嫂们就业、创业,还有心灵上的安抚和慰藉。

“我那天接到小艳的电话,她告诉我,她在文晖大桥上,她快崩溃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梁华口中的小艳,是烈属。丈夫牺牲的那一年她刚30岁,女儿只有6岁。一切都来得太突然,小艳没办法接受残酷的现实。“我当时在电话里告诉她,要多想想女儿,女儿不能再失去母亲了。”那一天她们通话了很久,安抚她的情绪,把她劝下桥。

如今的小艳早已在大家的帮助下走出了伤痛,成为互助队的骨干力量,也是社区的一名社工,积极地拥抱生活、帮助他人。

“痛失亲人的感受,外人是无法懂的。我们互助队也有一批军烈属,这种时候,他们能扒开自己的伤痛来安抚同样痛苦的人。这也许是我们存在的更重要的意义。”梁华说,“有时候我们的工作群里,半夜三更会冒出对未来的迷茫、对生活的困惑、家长里短等诸如此类许多负面的情绪,需要我们去消解。”

互助队已经从刚开始的两三名骨干,发展到了两百多名成员,非常活跃的也有五十多名。在这次疫情期间,互助队成员们用各种形式,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大家渡过难关。例如,乐观开朗的残疾人陈磊,用站岗来回报社会;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盛莉莉,在线上给居民们带来主题为“疫情形势下的家庭心理减压游戏”的讲座,用涂鸦绘画消解焦虑的情绪。

“我们社区很特殊,里面住的几乎都是部队家属,之前采用封闭式管理。”机场社区党总支书记黄锋伟说,“到岗走访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居民也希望社区向社会开放。”他说。

“我算是第一任非军属上任的机场社区书记。”黄锋伟说他是带着一双“生眼”来看机场社区,看看这个社区有什么特点和需求,“尽我所能为机场社区注入更多活力。”军民“益家亲”蓝天志愿互助队的存在是一种“润滑剂”,它能促进军民融合,让社区更有凝聚力。

在互助队成长的道路上,这一次次奔赴可能并不都十分显眼,但这是他们掏心窝拿出来的东西,每一样,都挂在我们泪点上。

双向奔赴,不就是你呼我应、守望相助?不就是“你懂他们的守护,他们懂你的善良”?

“蔬菜保卫战”

联系上刘道顺时,他正在自家菜地上忙活着,带着工人在菜地里收菜。“村子已经解封,大家的生活也恢复正常了。”刘道顺笑着说,蔬菜基地生意最近还不错,很多蔬菜都到了收割的季节,每天都很忙碌,“最近我的菜地里每天能产出供给勾庄的市场一两千斤到一万斤不等的叶子菜。”

“我就是一个种地的农民,在防疫上又不能冲锋在一线,但我有的是蔬菜。”这话他已经不止一次说了,也一直不停地在做。但他的“传说”一直广为流传——4月初一场双向奔赴的“蔬菜保卫战”。

“您好,我这里有10000余斤蔬菜想免费捐赠给村里,就是缺人手,是否可以联系一些志愿者帮忙采摘?我这里蔬菜管够!”4月5日,临平崇贤街道工作人员接到了一个特殊的“求助”电话。

电话那头的正是崇贤大安村博轩家庭农场的负责人刘道顺。两天前,崇贤街道开始实施“三区”管控。刘道顺在大安村有60亩大棚蔬菜基地,其中有40亩地受疫情影响被划入防范区。他自己又因管控要求不得进入“三区”。眼瞅着地里种植的叶菜正值最佳采摘期,却无人能摘,刘道顺很是着急。

难题摆在刘道顺的面前,于是就有了开头的那通求助电话。接到电话后,街道工会、团工委、妇联紧急招募10余名志愿者组成青年突击队,前往农场帮忙采摘。

“这几天的新闻里都在说,大家抢不到蔬菜,我这不正好有蔬菜运不出来吗?干脆就送给有需要的人。”刘道顺父子俩一合计,立即决定把地里的蔬菜,全部捐赠给大安村内正在隔离的家庭。

“不要割老的,割一些最嫩的菜头,大家应该比较喜欢吃菜心。”采摘现场,刘海升一面忙活着一面还不忘嘱咐志愿者们。大伙儿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收割、摘叶、装袋,半天下来就采摘了1000余斤。

现场的照片被传给了管控区外的刘道顺。看着60亩地的蔬菜不仅没有因疫情烂在地里,还成了隔离家庭的补给物资,刘道顺长舒了一口气,“幸好有他们的帮忙。”

据了解,志愿者帮忙收割了3天,大约7000斤蔬菜。而他则将自家地里的约2万斤蔬菜全部捐献出来。

采摘下的新鲜蔬菜,农业部门派了专人进行现场检测,取得“临农码合格证”后再由大安村书记朱兴华接过“接力棒”,带领村社工作人员化身“送菜员”,将打包好的蔬菜挨家挨户送到管控区村民的家中。

刘道顺是安徽砀山人,来杭州已经13年。一家人在大安村种植蔬菜已经5年时间,几年相处下来,跟当地群众的关系都十分融洽。“大安村是我的家,村民是我的家人。”接下来,他还希望做志愿者,为“抗疫”尽绵薄之力。

无独有偶,参与“蔬菜保卫战”的不止刘道顺一家。

“希望我们的这份绵薄之力,能够给上海这座城市增添一丝温暖,给上海人民带去一份安心。”4月14日中午,杭州良渚麟海蔬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何林海和员工一起将一袋袋“爱心蔬菜”搬进货车车厢。为缓解上海目前生活物资保障的压力,合作社积极行动,于14日下午将2.5万斤爱心蔬菜运送到上海。

作为杭州市最大的“菜篮子”基地之一,杭州良渚麟海蔬果专业合作社种有蔬菜1400亩,疫情期间或者台风季,合作社都会经历一场稳市场保民生的“大战”。每到此时,何林海“不再怕了”。比如2020年初,来势汹汹的疫情让他遭遇了与刘道顺一样的难题,而解法出奇一致。

当时,余杭三农志愿者服务队的13名志愿者,一大早就赶到了麟海蔬果专业合作社的菜地,挽起袖子就帮忙收菜。这其中有不少何林海的熟人。“来的都是区里农业农村局的干部,平时,他们没少来合作社帮忙解决问题,一来二去就熟悉了。没想到,在这个关键时期,党员干部来帮忙收菜了。”何林海说,党员干部组成的志愿者不仅帮忙收菜,还给工人带来了紧缺的口罩等防护物资。

“13名志愿者一天就收了3500多斤青菜。”帮忙收菜的有60多岁年纪最长的老大哥沈桂法、也有自己报名的志愿者,还有14岁的小姑娘金天……收菜的这些天里,何林海也很感谢这些困难中显真情的志愿者朋友和本地来帮着收菜的村民,“大家的努力让本地‘菜篮子’基地在疫情中真正发挥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何林海还组织合作社社员为杭州交警支队家庭、失独老人、孤寡老人等配送蔬菜。并通过捐款,为湖北的困难群众加油鼓劲。

双向奔赴的平凡的小举动,带来了大感动,见证了同心战“疫”的守望相助,也让人们在逆境中感受到温暖。(记者 郑晖 通讯员 莫骁琦 周殷艳)



[责任编辑:ruirui]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广告服务| 建站服务| 联系我们
 

中国焦点日报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20,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