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水之南,文化之城。不仅是身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悠久往昔,还有时时发生的文化事件,让生活于这座城市的我们获得精神的滋养、心灵的抚慰。
文化需要“在场”,需要人与人见面。2021,文化济南的这些闪亮瞬间,你一定不会忘记。
点亮诗歌之光
7月16日下午,山东国际会展中心第30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现场,“划亮火柴:齐鲁文化的当代诗歌书写”分享会如期举行。3位山东著名诗人路也、雪松、孙磊携各自的诗集展开诗歌对谈。或许是书博会气氛太热烈,对谈者和观众都汗流不止,诗人们的声音在庞大、喧闹的展会现场艰难地传递到观众耳中,仿佛风暴中一声抚平人心的牧笛。
诗歌有隔离喧闹的力量。隔离喧闹,才能直视内心,审视时代。以行走不断拓宽脚下的土地,以思考持续深掘精神的世界。“如果对人世迷惘,请来太行/因为别处的屋檐都太矮,也不够敞亮”。路也《太行山》诗句中的“敞亮屋檐”,或许是每一个在逼仄中艰难呼吸的人,都在寻找的伊甸园。而孙磊则坚信,生活如此驳杂,“如果写作不能指向这种复杂性,我们怎么去见证这个时代呢?”因此对一个诗人而言,面对时代这个庞然大物,重要的是以“自我悟性”为基点,努力去留下痕迹。在这个意义上,雪松的一首《划亮火柴》,其所蕴含的隐喻,或许足够动人——“我擦亮一根火柴/那是一根受潮的火柴/我使劲才将它擦亮/那声音就像撕开一封/黑暗中的来信/黑暗是一部大书/在微弱的光亮里/我只能读懂/眼前的一小块/如果被风吹灭了/我就再划亮一根/并把它放在/合拢的手掌里护着/我的半生/就是不断地划亮火柴/又不断地/被风吹灭”。
无论何时何地,诗歌都应该是一枚可以划亮的火柴。所有真正贴近到诗歌内核的人都相信这一点。也是在7月16日,晚上,很多人冒着突然而至的暴雨来到想书坊CCPARK店,参加一场有关“当下与未来的文学之约”的文学论坛,著名作家、诗人张炜,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王家新,著名翻译家刘楠祺,著名作家、艺术学博士计文君以及评论家马兵、赵月斌等6位大咖共同亮相,让雨夜的济南流光溢彩。当晚的话题足够吸引人——当人类面临如此重大的疫情,当我们站在几乎是人类和“后人类”的分界线上,文学如何重新回到其本质?文学的当下与未来,又如何抚慰我们慌张的灵魂?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家和诗人们一致认为,“当下性”十分重要,它关涉到一个诗人通过写作确定一种现实感、确定一种“诗的在场”的努力。只有进入当下,诗歌才能写下“未来的记忆”。
云集名士风采
如同诗歌分享会需要用恒定的声音穿越喧闹一样,真正的名士或许也总在聚光灯外。7月15日,也是在第30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现场,“思想的边界”丛书研讨及新书发布会举行。这套丛书通过解读近现代思想家、作家的书信,再现书信背后的故事,聆听书信主人讲述各自生命中的那些或波澜壮阔或风平浪静的时光,从而展现他们更加真实而完整的生命底色,第一辑包括《巴金书信中的历史枝叶》《“信”者“信史”也——茅盾书信研究》《郭沫若书信中的当代中国》《书信里的文章大家》等4本书。作者分别为周立民、北塔、李斌、逄金一。参加研讨会的众多名家中,就有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陈子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商金林,山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语言研究所所长、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副会长魏建,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兼职教授张伟等等。陈子善先生对张爱玲等现代文学名家的史料研究成就卓著,张伟则对中国电影史文献颇多研究。
陈子善、张伟非常低调,在研讨会之后的新书发布会现场,他们并未上台,而是在一旁的角落里悄声细语喝茶、说话,偶尔有人认出他们来上前交流,也是悄声细语。有时候这角落里的安静比会场上的喧闹更有力量,就像“思想的边界”这套丛书,从这么多的书信中,让我们看到在历史转折时期文人的心态,他们用什么样的姿态来面对历史转折。而从书信档案中发掘出来的真实历史,往往能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书博会确实是名士云集,著名学者、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谈非洲之行,《百家讲坛》首位“80后”主讲人唐博分享中国驿站2000年的风云往事,著名作家高建群把全集的发布会也放到了济南。阎崇年、叶小纲、梁晓声、曹文轩、虹影等等名家纷纷亮相,可谓济南文化盛事。
考古与文物
11月2日,济南市莱芜区口镇街道考古工地,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刚刚在这里发掘完毕一处墓葬群。29座东汉晚期、金元时期和清代墓葬现出“真身”,出土文物90余件(组),其中东汉晚期墓中出土的纹样、图案繁多的花纹砖和画像砖,为同时期山东地区少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次发掘最为重要的发现是11座东汉晚期墓葬,其中包括4座砖室墓、2座石室墓、2座石椁墓、2座砖椁墓和1座土坑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砖室墓中出土了东汉晚期10余种不同纹样的花纹砖、画像砖,花纹砖纹样有太阳纹、菱形纹、卷云纹、博局纹等,画像砖有车马出行图、楼阁人物、星象图等。墓砖纹样、图案如此繁多,为同时期山东地区少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济南市考古研究院院长李铭认为,一次性出土如此多纹样的汉砖,这在济南考古史上还是第一次,为研究东汉济南地区制砖业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5月7日,济南市长清区灵岩寺,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在这里召开“长清灵岩寺石刻及千佛殿部分罗汉像保护修复项目(一期)”结项验收会议。专家组一致通过结项验收,并给予高度评价。
灵岩寺彩绘罗汉塑像,曾被梁启超先生誉为“海内第一名塑”,因而备受关注。“长清灵岩寺石刻及千佛殿部分罗汉像保护修复项目(一期)由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联合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山东省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曲阜区域中心共同实施,涉及石刻文物465件、千佛殿内彩绘泥塑罗汉像12尊。1981年5月,由济南市文管会、济南市博物馆和长清县灵岩寺文管所共同发起了保护和修缮灵岩寺罗汉像的工作,历时两年多。维修过程中,从部分罗汉像的残损体腔内发现文物及题记,确定40尊罗汉像中的27尊为宋塑,13尊为明代补塑。在此之后,罗汉像再未经过修复,因此出现了不少病害。此次修复的12尊罗汉像包括5尊宋代罗汉像和7尊明代罗汉像,总体的目标,就像医生给病人“查体保健”,发现并治理病害、找到病害原因,阻断病害进一步发展。从游客的直观感觉来说,修复之前罗汉像看起来“蓬头垢面”,修复之后的罗汉像变得“容光焕发”。
历史与未来
950年前,就是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的农历六月十六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知齐州,开始了他两年齐州太守的时光。在任时,他除暴安良、治理水害、施政革新,使百姓生活平定安逸,政绩卓著,离任时齐州百姓遮道挽留,被称为济南历史上最好的父母官。
950年后的农历六月十六日,也就是2021年的7月25日,“话忆诗吟颂曾公”——纪念曾巩入齐950周年暨南丰祠复建30周年活动在大明湖畔南丰戏楼举行。多位专家、学者、朗诵家出席了纪念活动。人们或吟诵曾巩诗文,或回忆当年修建南丰祠往事,诗情画意间,都是对曾巩不绝的感念。
记得往昔才能创造未来。8月30日下午,第十二次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以视频形式召开。会上,2022年“东亚文化之都”当选城市名单揭晓,济南市与温州市、日本大分县、韩国庆州市共同入选。2022年,独具特色的“东亚文化之都”济南年系列活动将陆续举办,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将相聚济南,看山、听泉、观湖、游河、品城,深度领略泉城的魅力。
渡口
“当下”与“未来”的连接,需要“渡口”。
4月24日,《人文言说》《舍下论学》新书发布暨孔范今文学史观学术研讨会在济南举办。赶来参会的学者包括《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作家出版社董事长路英勇在内,有不少就是他的学生。有的学生甚至从吉林、福建赶来。对学生们来说,孔范今先生不仅是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还是深具人格魅力的师长。在当天的学术研讨会上,学生王良为老师孔范今朗诵了一首自己创作的诗,诗名《渡口》。在回望2021年时想起这首诗,依然让人感动——
“要挣脱多少枷锁 揭开多少面具/驱除多少迷障 才能来到/先贤的面前 擦去多少泥污/清理多少虚伪而炫丽的/花环 才能捧起那/朴素的 原初的词/一场思想的风暴 贯穿/你的生命在命运的迷雾中/寻找渡口 成为你的使命……你悲悯的目光抚摸着历史的篇章/色彩斑斓的迷津/成为你寻找渡口背景……在时间的河床上 你打捞起/——那些被遗忘 被贬斥 被/锁链封闭的词 在一个/结结巴巴的时代 让这些/异质的词 晒晒太阳/重新呼吸……思想——不是一种事业/思 是生命的柔肠/人生的慈悲/而时代依然高蹈喧嚣/而血仍在苍白的夜里流淌/而/桨声不倦。”(记者 钱欢青)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广告服务| 建站服务| 联系我们
中国焦点日报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20,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