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滚动 >
人们追忆李泽厚先生 是在追忆什么?
2021-11-17 08:16:29   来源:潇湘晨报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

11月3日,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先生去世的消息一时间在许多人的朋友圈刷屏。

在哲学与美学快被遗忘的时候,人们追忆李泽厚先生,是在追忆什么?

“学生时代读过他不少书,他的《美的历程》曾让我手不释卷”

11月3日,据李泽厚的学生赵士林消息,哲学家李泽厚在美国逝世,享年91周岁。

被一代人尊为“精神导师”的李泽厚生于1930年,是长沙宁乡人,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

李泽厚主要从事中国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成名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他独树重实践、尚“人化”的“客观与社会相统一”的美学观,主要著作有《美的历程》《中国美学史》《批判哲学的批判》等。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李泽厚客居美国。

“八十年代的思想启蒙,李泽厚功不可没!”“学生时代读过他不少书,他的《美的历程》曾让我手不释卷,培养了我对华夏文化和美学的基本认知。”社交媒体上,人们写下这些简单的字句,引发许多共鸣。

1981年在长沙作学术报告大厅后面和靠墙处都站着人

在李泽厚先生的著作列表中,于1985年出版的《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发行。这本书的责任编辑陈望衡是邵阳人,后从教调入武汉大学任哲学学院教授、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11月3日,说起李泽厚先生的去世,陈望衡感慨万千:“我与李泽厚先生在出书(《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前就认识了,应该说我是他的学生。我们也是很好的朋友,他与我聊天总是离不开湖南,今年中秋节前我还跟他发了消息,遥祝中秋节快乐。”

对于三十多年前出版《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这本书,陈望衡回忆,当时他在湖南人民出版社做编辑,同时还创办了《美育》杂志。八十年代初期,湖南曾举办过一次齐白石艺术研讨会,李泽厚参加了这次研讨会,陈望衡代表《美育》杂志采访了他。

当时,陈望衡还编辑出版了《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这本书出完后,他就想“要给李泽厚先生也出一本”。

1981年,在约稿出书的过程中,湖南省美学学会成立,湖南省社科联邀请李泽厚出席成立大会,并给湖南省文化界、学术界作学术报告。陈望衡当时作为湖南省美学学会的秘书长兼副会长,安排李泽厚在湖南的具体行程。

陈望衡回忆,在长沙湘春路的工人文化宫里,李泽厚作了《什么是美学》的学术报告讲座。“偌大的工人文化宫大厅坐满了人,还有不少人在厅的后面及靠墙处站着。很多人其实并不在意美学,而是慕名而来。李老师在思想史、美学史等领域的声望如日中天,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几乎没有不知道李泽厚的。”多年后,回忆起当年那一幕,陈望衡在名为《李泽厚的湖南故乡情》的文章中这样写道。

回宁乡老家在田埂上踱步遇到熟人还交谈起来

当时作完报告后,陈望衡还陪李泽厚回了一趟宁乡老家。陈望衡清楚地记得,李泽厚回到了自己初中就读的学校,找到自己上过课的教室、坐过的座位,在座位上安静地坐了一会儿。后又到了一个美丽小村庄,李泽厚一个人走进村子在田埂上踱步,还巧遇一位熟人交谈起来。

当时离开宁乡后,陈望衡问道:“村里还有亲人吗?”李泽厚摇摇头。陈望衡又问:“那看什么呢?”随后他听到了一句难忘的回答:“你不懂,等你到了五十岁,也许就懂了。”

在陈望衡眼里,李泽厚很重感情,也一直喜欢湖南菜。当时长沙九如斋出一种菌油罐头,陈望衡每次去北京都要带上一两罐,有时还带一些长沙产的蔬菜,坐一夜火车到北京,第二天早上到李泽厚家里送给他。“他都很喜欢的”,说起这些时,陈望衡的语气也变得轻快起来。

后来,陈望衡自己写了《心灵的冲突与和谐:伦理与审美》这本书,李泽厚为之作序。陈望衡说:“我们都是湖南人,他(李泽厚)给我写序也是代表对湖南人的一种感情。”

追忆斯人,陈望衡认为李泽厚对自己的影响与引领是全方位的。

“生活中的他,是一位处处都要美感的绅士”

“我可能讲得太啰唆了。我们的‘登场’对谈也该退场了。谢谢你。”2011年,李泽厚用这样一句话结束了一次让很多人回味至今的智者对谈。随后,《中国哲学如何登场?——李泽厚2011年谈话录》出版,在此之前,《该中国哲学登场了?——李泽厚2010年谈话录》已引来许多关注。

作为这两本书的编辑,上海译文新文本出版中心副主任陈飞雪11月3日在接受潇湘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李泽厚先生去世的消息刷屏朋友圈,说明他的影响力和学术魅力仍是时代所需,从未退场。

李泽厚先生的这两本谈话录,记录的是他与著名学者、编辑家、《文汇报》“笔会”主编刘绪源之间的对话。这些对话围绕李泽厚先生的读书经历、思想渊源、哲学观点以及中外哲学、文化、社会发展等主题展开,深入、严肃又饶有趣味。

在陈飞雪看来,这样的对话堪称棋逢对手:“刘绪源老师对李先生的著作非常熟悉,写出的提问大纲问了很多人没有问过的问题,获得了李先生的肯定。”在2010年对谈过程中,两人在北京谈了三次,后出版了《该中国哲学登场了?——李泽厚2010年谈话录》,读者反响非常好。于是第二年两人又进行了对谈,出版了《中国哲学如何登场?——李泽厚2011年谈话录》。

回忆起这两本书的编辑出版工作,陈飞雪坦言:“是有点难度的工作,但(遇到)优秀的、杰出的作者也是编辑的幸运。”她表示,李泽厚与刘绪源两位老师都是极其聪明的人,他们的谈话有交锋、有默契,所谈的东西非常透彻、非常清澈。“这个清澈来源于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很透彻,是在谈真的问题,没有说‘云山雾罩’的感觉。”陈飞雪这样解释。

书本之外,陈飞雪说:“生活中的李先生,我觉得是一位处处都要美感的绅士。”同时,她还感受到他有“一种内在的霸气”。

比如,在书里的对谈中,李泽厚曾主动说起“我们的责编陈飞雪打电话来,问起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并说“这可以谈谈。我对自然科学一直感兴趣。上次我也说过,中学里我理科成绩好,初中时的面几何,一些题很难,但我喜欢做。训练推理能力和想象力,比如划虚线。八十年代我写过文章,说初中要学好‘没用’的面几何,高中要开逻辑课,这很重要”。

对于这个细节,陈飞雪还透露,李泽厚先生还很关注类脑科学的发展,曾提出“是不是以后能够把我的大脑保存下来”。而在对谈中,李泽厚也表达了自己的两点期待:“第一,我希望未来脑科学有突破的进展,使人们更清楚了解人和自己;第二,怎样走自己的路,如何‘知命’和‘立命’。”

更为人熟知的,是李泽厚在对谈中说:“我一生谈不上‘中庸之道’,也不算是进取的‘狂者’,最多不过是‘有所不为’的‘狷者’罢了。好些人以为我‘很狂’,其实错了。”

回忆点滴,陈飞雪说:“今天听到这个(李泽厚去世)消息,我是非常沉痛的。这本书的两位作者已相继离世,能够在李先生晚年让他把一些想说的话说出来,现在看来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

“他对很多年轻人有很大的鼓舞、激励与引领”

“如果有机会,我想让李泽厚先生把他的专业精神、对学术追求的精神传递给我们年轻人,传递给我们当代人。”11月3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科院副教授李文武追忆起李泽厚先生,表示现在在课堂上都会跟学生讲起他的哲学、美学。

李泽厚曾就读于湖南省第一师范,后来在1950年考上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李文武则曾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求学,现任教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据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官网介绍,李文武的研究领域既有理论物理,也有中国古典文献学,还包括教育史。

李文武表示,受到家庭影响,自己在读大学之前就接触和了解了李泽厚先生的学术研究。“李泽厚先生不光是对我,(而且)对很多年轻人,包括我们老一辈的人都有很大的鼓舞、激励与引领。”李文武坦言,“可能有些人没有读过他的书,但是肯定了解他,知道他的名字。”结合自己的研究,李文武认为,李泽厚先生梳理了从古到今的美学,建立了属于“李泽厚时代”的新美学体系。

现在在课堂上,李文武也会跟同学们讲古典美学,2020年,一个学生还赠了他一本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作为留念。同时,李文武也会跟学生们强调文史哲学对于思想和人生的滋养,希望他们多涉猎这方面的知识与书籍,陶冶情操,开阔视野。

李文武还透露,希望在学校举办缅怀李泽厚先生的主题研讨会,将李泽厚先生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不断传递。(本报记者李楠长沙报道)



[责任编辑:ruirui]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联系QQ(992 5835),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联系邮箱: 5855973@qq.com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广告服务| 建站服务| 联系我们
 

中国焦点日报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20,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