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创业 >
百年茶村 万担茶乡!龙坞茶镇走出一条茶农旅艺文融合的共富新路
2022-05-20 11:53:45   来源:杭州日报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

我在转塘工作生活了几十年,龙坞茶镇不知去了多少趟,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觉。

龙坞茶镇,地处杭州的西南侧,三面环山,有苍翠连绵的午潮山、小和山、青龙山,有景色如画的大清谷生态旅游公园,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白龙潭瀑布,有青翠碧绿的光明池、龙尾湖等山塘湖泊,有姿态各异的石关、鱼石、千丈岩、四顾坪、龟王殿、鹦鹉石、盘谷等“龙门八景”和历史悠久的金莲寺,更有杭州市第一条“运动休闲自行车赛道”和“西山国家森林徒步登山路线”。

春天踩青、夏天避暑、秋天赏桂、寒冬踏雪,这里仿佛世外桃源,但同时又以强大的茶产业出名,它是最大的西湖龙井茶产地保护区之一,拥有一万多亩茶园,有“万担茶乡”之称,近百分之八十的西湖龙井茶,都产自于龙坞。

“龙坞震(镇),转塘响(乡)”

龙坞原来是一个建制镇,2007年与转塘街道合并,2016年被浙江省政府命名为第一批特色小镇。龙坞茶镇范围内有三个社区和八个村庄,也就是原来的龙坞镇11个村庄,早年间,村庄杂乱,道路坎坷不平,当地百姓自嘲说“龙坞震(镇),转塘响(乡)”。如今,这样的景象早已一去不复返——近年,西湖区投入了大量资金、人力和物力,龙坞茶镇的每个村庄都成了名副其实的美丽乡村。

十多年前,我经常去龙坞爬山,直觉提醒我,这是一块值得保护性开发的沃土。

2006年,当时我还在西湖职高校长任上,兴致勃勃地鼓动西湖职高毕业毕业生阿伟夫妇在上城埭村开设了3号茶楼,成了龙坞茶楼经营的先行者。如今的阿伟夫妇,在龙坞的场面越做越大,成了那里的名人。

而今的龙坞茶镇,远眺近望,青山、小溪、村落,茶园、花园、果园、菜园、庭园,是宁静的也,是生机勃勃的。

“里桐坞的嘴,白龙潭的水,

大清里的腿”

龙坞有句名言,“里桐坞的嘴,白龙潭的水,大清里的腿”,称之为龙坞三绝。这里的里桐坞指的就是现在的桐坞村,大清里也就是大清村。

里桐坞,进入明清时期,已成为龙坞地区的山货和茶叶交易中心,里桐坞的商业街,在清末民国初年已经名动江南。里桐坞人能说会道,会做生意,他们把生意做到了西溪留下茶市街,杭州中山路羊坝头,甚至冲出杭州,走向了上海、南京、北京。改革开放后尤为如此。

大清村,四面环山,大清人的出山,才叫真正地叫“出山”,他们带着茶叶、山货、蔬菜去留下集市售卖,翻山越岭,长途跋涉,手拎、肩挑、独轮车推,很是不易。大清里人走过的崎岖山路,迈出的坚实步伐,饱含了山里人对外面世界的一种渴望,是山里人的执着,更是山里人对未来生活的向往。1990年夏天,我去大清村学生家家访,正好是洪水暴发以后,沿着蜿蜒曲折的道路,有时涉水还要背着自行车过溪,记忆最为深刻。

白龙潭,位于龙门坎村,是杭州近郊唯一带瀑布的景点,这里古迹密布,龙门八景名闻于浙江大地。郁达夫先生曾经于1935年游览白龙潭,并且写下《龙门山路》,描绘了山中的白龙潭、龙门坎村以及龙门山的秀美景色。“雨中草色绿堪染”。涓涓细流汇成江河,白龙潭的水奔向母亲河的怀抱,“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龙坞茶镇具有深厚的人文根底,桐坞村的那几棵古老的大樟树见证了明末才子陆培的忠节,慈母桥和葛衙庄两个村庄的名字为明末泗乡才子葛寅亮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大清村名的三点水就是乾隆皇帝亲自添加的,江元祚的横山草堂曾经吸引了明朝末年众多的江南才子,殉节于“嘉定屠城”的江南印刻名家马元调曾经为此写下了《横山游记》。叶埠桥社区周家村自然村是北宋婉约派词人鼻祖周邦彦的故里。清末红顶商人胡雪岩长眠于龙坞茶镇长埭村,胡雪岩与左宗棠的对话还为龙坞茶取了个特殊的名字——旗枪。为平反清朝四大冤案之一的杨乃武小白菜案做出巨大贡献的兵部侍郎夏同善安葬于大清村。

这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人文,默默地滋润着龙坞茶镇的角角落落。

一把大茶壶,

成了龙坞茶镇的标志

龙坞茶镇的11个村社,村村都有自己的特色。“百年茶村、万担茶乡”,茶镇的村社走出了一条茶农旅艺文融合的共富新路。

西湖区的“枫丹白露”在哪里?在外桐坞村。这个村已经和中国美院合作十多年,163户农户中,102户农家把部分生产生活用房出租给艺术家,整个村庄浸润在艺术的氛围中,房租收入每年也有十多万元

提起龙坞,杭州人第一反应就是“一把大茶壶”。这把硕大的茶壶就在上城埭村。

上城埭村有曲径通幽的大斗谷,四季如画的光明池,秋季香飘四溢的入村桂花大道,绵延起伏层层叠叠的茶山,都散布在村庄周围,一把大茶壶成了龙坞茶镇的标志。上城埭村是龙坞最早开发的旅游休闲村落之一,350户农家中有74户农家房屋出租或自家经营民宿茶楼等,其余还有近百户农家把房子出租给茶镇从业人员居住,增加了农家的收入。经营和出租民宿茶楼的收入比较高,每户达到二三十万元。

两个巴掌做出来的

西湖龙井就是不一样

两个巴掌做出来的西湖龙井就是不一样。樊生华大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湖龙井采摘和制作技艺”传承人,浙江省首席工匠,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近几年,樊生华大师走进西湖职业高级中学,被特聘为茶艺老师,手把手教过近千名学生,其中好几位已经在每年一度的西湖龙井茶炒茶王比赛中争金夺银。樊生华大师和他的徒弟们手工炒制的茶叶,还未上市就被订空,一茶难求,为打响龙坞茶镇产的西湖龙井品牌做出了很大贡献。

作为非遗九曲红梅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鲁华芳,她是我1987年上泗中学的学生,1991年毕业于九溪职高,也就是现在的西湖职高。十年前,有着对茶文化执着精神的鲁华芳带着她的梅龙团队入住龙坞慈母桥村,把九曲红梅茶的技艺教给当地的茶农,让茶农有了更多的经济收入。鲁华芳还建起了“窗外山水如画,馆内茶香书香”的杭州图书馆茶文化主题分馆,举行了茶文化活动几百场,为弘扬茶文化费心尽力。

对未来的想象从未停止

早在二三十年前,每到清明前后的采茶季节,龙坞当地的中小学校还要放半个月的茶忙假,学生都要回家帮助家长采茶和炒制茶叶。在上泗中学上学的学生没有茶忙假好放,只能晚上帮帮家里,茶乡学生的手上浸润在茶垢和茶汁,我经常开玩笑说,他们的手洗一下,淌下来的水都叫茶水。那些年,根本不用担心茶乡接班人问题。

如今,龙坞茶镇11个村社3400多户农家,13000多人口,茶园10000多亩,2021年度,来自茶叶的收入达2.22亿元,人均13000余元,实际上全茶镇农民的人均收入达48700元,高于杭州市的42000多元。除了茶叶收入,民宿、茶楼等经营和房屋出租收入,也是重要收入来源之一,大部分农家依靠的还是自己劳动收入。

共同富裕的目标是让改革开放的成果,受惠于全体百姓,让百姓共同致富。目前,从事茶叶种植、栽培和炒制的人员,往往都是五六十岁的人。近两年的新冠疫情也部分影响了茶叶采摘和销售。怎样让年轻人投身于家乡的茶产业,怎样让生产的茶叶有更高的附加值,古老的茶镇,都面临着考验。

勤快的龙坞人对未来的想象其实从没停止过——

他们争取要在“数字乡村”和“未来乡村”打造的大背景下,流转部分茶农的茶地作为“试验田”,大胆地尝试“智慧茶园”、“数字茶园”,增加茶叶种植、茶园管理的科技含量,逐步尝试改变茶农“单打独斗”古老模式,打一场漂亮的“眼界致富”“管理致富”“科技致富”“品质致富”仗,完成一次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富裕”变革。(记者袁长渭)



[责任编辑:ruirui]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联系QQ(992 5835),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联系邮箱: 5855973@qq.com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广告服务| 建站服务| 联系我们
 

中国焦点日报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20,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