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于晗
站在特区建立45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深圳金融业走过的峥嵘岁月,其成功绝非偶然,而是政策赋能、创新驱动、开放发展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深圳金融业的崛起,首先得益于其“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与智慧。1982年,深圳引进设立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打响我国金融开放的“第一枪”。彼时,引进外资银行和国家专业银行实行全面业务交叉,也拉开了特区金融业竞争的序幕。随后,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平安保险、第一家上市股份制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纷纷诞生在这片热土。据不完全统计,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深圳金融的改革与创新创造了领先全国的超100个“第一”。这些创新不仅是体制机制的突破,更是思想解放的成果。
深圳金融机构的茁壮成长,源于其始终紧扣时代脉搏、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使命。从最初为“三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到如今为高新技术企业注入金融活水,深圳金融业始终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着眼小微企业、科创企业的发展特点,截至2025年3月末,深圳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连续5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深圳金融业也始终走在金融科技创新的前沿。早在20世纪90年代,招商银行提出“水泥+鼠标”的策略,为客户提供7×24小时的“线上+线下”服务,引领银行业“网上银行”服务变革。作为中国首家数字银行,微众银行创新全分布式银行核心系统架构,成功解决了金融科技的大容量、低成本、高可用性难题,使线上化、高并发、低成本的数字普惠金融业务模式成为现实。近年来,深圳积极推动深港跨境数据验证平台上线运行,促进金融数据要素安全、合规、高效流通。
当前,深圳金融业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深圳以前海、河套合作区为平台,深入推进金融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深圳市外商投资股权投资试点(QFLP)和合格境内投资者境外投资试点(QDIE)分别于2012年、2014年落地,开启了跨境双向股权投资的新模式。2023年,跨境理财通试点正式启动,为大湾区居民跨境投资提供了新渠道。
展望未来,深圳金融业仍需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要深化深港澳金融合作,在大湾区建设中发挥核心引擎作用;要加强科技赋能,扎实做好“五篇大文章”,要始终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本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强劲的金融支撑。今年7月,《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出台,支持深圳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出支持深圳开展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试点、深化绿色金融改革等,亦为深圳金融业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赋予了新的使命。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广告服务| 建站服务| 联系我们
中国焦点信息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20,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