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城市 >
宋韵处州:亭台楼阁的惊艳与绝响
2023-08-01 10:26:29   来源:丽水网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


(相关资料图)

宋韵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宋处州文化则是宋韵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处州两宋时期亭台楼阁的惊艳与绝响,更是处州千年历史长河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应星楼多少楼台烟雨中南园 在旧治小栝山。晚唐、五代时期南园似已成为名园。但南园真正成为“名贤胜迹之所萃”,则应是宋代的事。自北宋以来,南园周边的亭台楼阁才逐一兴建。有如众星拱月,把南园烘托得更加突出而靓丽。  烟雨楼 在旧治(万象山),宋时郡守杨嘉言建,范成大书榜,后废。登览之胜,水色山光,在人襟袖,晚烟宿雨,如对画图。  见山楼 在万象山通判厅,宋初州通判董居谊建。梯山为基,势甚雄伟,楼下植梅百本,有《九月梅花》诗。  凝霜阁 在旧治后厅之东。郡守杨亿建。赵雝诗。修竹萧萧三两竿,公余时得静中看,何须更避人间暑,满腹冰霜六月寒。  少微阁 在州治后厅西,郡守关景晖建,北宋绍圣三年处州太守刘泾请米芾书榜。  洄溪阁 在旧州治堂西,旧名松声阁,郡守李光俞建。  翔峰阁 在旧州治,郡守孔元忠建。  照水堂 在少微阁西,郡守李尧俞建,米芾书榜。  溪雨亭 在县东十里灵鹫山,郡守刘泾建。  莲城堂 在旧治南园,郡守范成大建。  好溪堂 在旧治东,郡守徐度建,范成大书匾。  西亭 在州治西,杨亿建。有诗《西亭即事》。  拟除亭 在州治照水堂前,郡守苏易简建。下瞰清流,以环望皆山,故名。  莺花亭 在南园,郡守范成大建。  拂云亭 在州治少微阁下,郡守钱竽建。  夕霏轩 在照水堂西偏,郡守李尧俞建。  知津亭 南宋范成大建,今废。  应星楼 在府学东南,宋郡守崔愈“就桥立屋”。宋郡守王庭芝“撤旧图新,敞以高楼,载揭匾榜,因以名之”。开禧三年碑,叶宗鲁记,何澹书。  好溪楼 郡守赵善杠建。  思贤亭 在洞溪,唐郡守李敬仲尝燕息于此。宋人就其地建亭以记,宋王十朋有诗《思贤亭》。  见一亭 在青田县东儒学后山。宋郑汝谐建。  谢客堂 在石门洞。先是洞未有名,刘宋景平谢灵运蜡屐来游。好事者景慕高致,遂作堂,于北宋1099年,绘像祀之,匾“谢客堂”。  石门亭 在石门洞,青田县令朱戬建。在溪畔因水患而屡遭毁坏,1954年重建时将亭址上移并易名为“问津”。王安石有《石门亭记》。  凌霄台 在松阳县西屏山上。《名胜志》载:米元章书三字于石辟上。又宋缙云胡子文正书题刻“凌霄台”。  留槎阁 在龙泉县治南济川桥上。宋苏轼书榜,陈舜俞题咏,时谓阁之雄伟,字之遒劲,诗之警迈,号三绝。楼台城郭有无间南园,两宋时期州治小栝山之南有南园,已成为江南名园。  明代曹学佺《舆地名胜志》:  “郡城小栝山与万象山相连,势甚高敞,唐时南园在其间。园内有莲城堂、莺花亭,其东有翔峰阁,西有少微阁,米芾书额。又西为回溪阁,照水堂亦米芾书。后有凝香(霜)阁。《栝苍汇纪》云:翔峰阁,郡守孔元忠建。少微阁,郡守关景晖建。回溪阁,旧名松声阁。照水堂,李尧俞建。凝香(霜)阁,杨亿建。可知丽邑南园阖名贤胜迹之所萃也。”  这些亭台楼阁的逐一兴建,是在北宋以来,郡守的兴筑和拓展,郡守范成大在南园建造了莲城堂和莺花亭,便成了后来万象山标志性的建筑。  更为重要的是,南园是“名贤胜迹之所萃”。骚人墨客的踏访观赏,吟诗填词,赋予南园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文化积淀越来越丰厚。  宋绍圣三年,秦观谪处州监洒税时写下了著名的羁旅寄慨之词《千秋岁》,使得南园声名愈加鹊起。  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路过处州南园,写有:“一到南园便忘返,亭边绿浸琵琶洲。”南宋乾道四年(1168)八月,知州范成大“至郡”,在南园建莺花亭,并赋诗《次韵徐子礼提举莺花亭并序》六首绝句,同时还在南园建莲城堂。  这时的南园,最为繁荣兴盛,花影乱莺声碎,亭台楼阁,市民官宦骚客,吟赏烟霞。  应星楼,在府学东南,宋郡守王庭芝建。解读《处州应星楼记碑》当知原委。  其一,应星楼最初建造的时间、地点、郡守、缘由、形状说。  “州治东南三百余步,有应星桥,会城郭之水,尾闾其下,归于大溪,桥之西隅,居民屋壤每遇溪流骤涨,必为冲浸。嘉祐间,郡守崔公愈始作石堤,以捍水患,就桥立屋”。  其二,应星楼说。  “岁在丁卯七月初吉,郡守寺丞王公庭芝撤旧图新,敞以高楼,载揭匾榜,因以名之。”  开禧三年(丁卯年,即1207)七月初一,郡守寺丞王庭芝“撤旧图新,敞以高楼”,并通过“载揭匾榜”的方式,以祀处士星君,企盼福星高照,才以“应星楼”命名。  其三,处士名州说。  “仰观乾象,少微四星在太微西,士大夫之位也。一曰处士,明大而黄,则贤士举。在昔有隋处士星见,因置处州。”  《两浙金石志》云:处士名州之说,仅见此碑。由此得知,隋开皇九年(589)设州时,正值天上少微处士星在此分野,故名处州,也因此名之应星楼。  其四,应星楼型制壮丽雄伟说。  “栋宇翚飞,四顾轩豁。山光水色,儒宫道观,通衢列肆,鳞差栉比,总寓目前。四序之间,良辰清夜,万籁已收,一尘不到。高睨远眺,相羊其上,如乘风驭,如泛灵槎,如据巨鳌之首,如运大鹏之翼,神舒意畅,飘飘然有凌云气;星辰可摘,足以助胸中之磊隗者,岂但侈土木之丽,面势之雄也哉?”  当时的应星楼是何等的壮观伟岸,气派非凡。也是登临应星楼俯瞰处州府城看到并感受到的那种豪迈意境的真实写照。  其五,应星楼星象说。  “《易》曰:天垂象,见吉凶。凡璇玑之运动,分野之照临,得之一身,则为一身之应,得之一方,则为一方之应。傅说之箕尾,萧何之昴宿,李白之长庚,德星聚于颍川。使星向于益部,岁星福于吴越,各有其验,殆若桴鼓。迺知是楼鼎剏宜其,上挹景纬之精,下为誉髦之应也。”  其六,应星楼处士说。  “古栝士风彬彬,著闻东浙,综观今昔,韦布之彦、搢绅之贤,舒翘扬英,砥节砺操,载之文章,措诸事业。大者光明隽伟,轨辙相望,小亦代不乏才。揆厥所元,维见可考。盖天之生贤必有钟赋,非山岳之炳灵,则星精之毓粹。”  其七,应星楼碑艺说。  《处州应星楼记碑》何澹书碑。何澹,龙泉上河村(今兰巨乡)人。乾道二年(1166)进士第,历任参知政事。  何澹《处州应星楼记碑》,用笔寓行于楷,激昂自奋,方起圆收,干净利落,从而显得十分娴熟自然,展示出自信和非凡扎实的楷书功底。结字寓紧于舒,端庄中显刚劲,沉着里见生动。字的大小,各适其宜,字形整体略显长形,森森然有爽朗之气。通篇以楷立法,以行意见神,以骨力显劲,以自然传情。  由此不难看出何澹书碑的书法艺术审美特征:取法二王,融会唐宋楷行,其书风疏瘦劲炼,自信果敢,既有柳公权、李北海瘦硬清挺遒媚劲健之体势,更有米元童振迅天真、神气飞扬之笔意,砥节砺操,自成一家。显示出书者自信和精湛的艺术技巧的光芒之作,更是千年处州文化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为世人所重。  少微阁,在南园西,北宋元祐六年(1091)郡守关景晖所建。北宋绍圣二年处州太守刘泾请米芾书额。  少微阁应少微星而建,引得历代诗人题咏。  少微阁应少微星,点点云间分外明。  过雨晓来添练水,好山晴后见莲城。  昔年人物不常有,近世英豪多间生。  顾我把麾惭坐稳,落霞孤鹜看题名。  (北宋·钱竽《少微阁》)  少微阁的规格形制及其影响自然不能与应星楼相比,但与少微阁隔江相望的少微山,就非同一般了。  首先,少微山是应星之山,是处州地标之山。“少微山在巾子山东,郡应少微处士星,故名。旧祀少微星君于此,又名神仙宅”。(《托苍汇纪》)  “以郡应少微处士星,故山名少微,州曰处州”。(清《一统志·处州府·山川》)  其次少微山是道教之山,且声誉天下。  “予乡有少微山……而常有神仙道士居之。在晋时葛洪曾炼丹于此,有遗井焉,今犹曰‘葛翁井’。翁尝取水而浴丹者也。若叶静能,杜光庭,叶法善皆郡人”。(虞集《少微山紫虚观记》)  少微山,古时有紫虚观,妙成观,神仙宅(又叫少微星君祠)。《四库全书》还收有刘基的《少微山神仙宅记》,宋濂的《神仙宅碑》。  再次,少微山是文化之山,亭阁堂室皆成胜景。  “妙成观,在少微山。有春新堂、溪屏阁、豫章洞、天然图画亭、掀篷室诸胜”。(《丽水县志》)  紫虚观也有其演变与发展的历史。“有晚翠楼、来鹤亭、留舄亭诸胜。”  莺花亭,在南园,郡守范成大建。  “秦少游水边沙外之词,盖在栝苍监征时所作。予至郡,徐子礼提举按部来过,劝予作小亭,记少游旧事。又取词中语,名之曰莺花,赋诗六绝而去,明华亭成,次韵寄之。”  这是范成大《次韵徐子礼提举莺花亭》六首绝句“序”,讲述作亭之缘由,并取名“莺花亭”。  秦观在处州任职三年,留下了数十首诗词,其中在万象山南园写的《千秋岁》词,凄迷的意境,忧怨的情怀,充分表达了作者宦海浮沉、身世飘零的惆怅哀怨与凄苦离愁。  “柳边沙外,城郭轻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落红万点愁如海。”  秦观是一代诗词高手,词风秀丽婉约,与黄庭坚、张耒、晁无咎并称“苏门四学土”。其委婉缠绵的笔触着实打动了无数人,以致数百年间游历万象山的文人墨客几乎无不感染其中,唏嘘不已。  我们探究处州两宋时期的亭台楼阁之成因,不管是出于园林观景的需要;还是感怀凭吊先人的寄托;亦或是成就文人风雅相聚吟唱之所;还是彰显一地历史文脉的文化地标;亦或是应星祈福企盼等等,我们自然要问,是谁建造了这些亭台楼阁?为什么是他们建造了这些亭台楼阁?  应星楼,郡守王庭芝建。  烟雨楼,郡守杨嘉言建,范成大书榜。  少微阁,郡守关景晖建,米芾书榜。  莲城堂,郡守范成大建。  莺花亭,郡守范成大建。  凝霜阁,郡守杨亿建。  知津亭,郡守范成大建。  溪雨亭,郡守刘泾建。  洄溪阁,郡守李尧俞建。  照水堂,郡守李尧俞建,米芾书榜。  西亭,郡守杨亿建。  拟滁亭,郡守苏易简建。  拂云亭,郡守钱竽建。  好溪堂,郡守徐度建,范成大书匾。  ……  郡守,官名,始置于战国时,初为武职,防守边郡,后逐渐成地方长官。秦统一全国后,以郡为最高的地方行政区划,每郡置守,掌治其郡。  宋代朝庭的基本国策是“偃武修文”,宋韵文化所呈现出的气象自然与当时的思想、制度、经济、社会、百姓生活,文学艺术、建筑、宗教等方面息息相关,而宋韵文化的核心因素是宋代士大夫群体。  “宋代的科学制度与精英化的社会阶层构成,使得宋代士大夫成为在政治、文学、艺术等多种领域的主体。宋代士大夫在国家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塑造了政治、思想、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方面的历史。他们的精神流便恰是古代精神思想史发展的重要一环。他们的观念、态度、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孕育形成和发展了渊源有自的宋学文化传统和与时俱进的文化精神,这是宋韵文化的本质根基。”  毫无疑问,处州宋代郡守正是宋代士大夫群中的一员,他们是处州两宋时期亭台楼阁建置的最大“功臣”,而范成大无疑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烟雨楼楼台前世又今生(一)应星楼的前世今生1.郡守崔愈,就桥立屋。  “嘉祐间,郡守崔公始作石堤,以捍水患,就桥立屋。”  2.郡守寺丞王庭芝撤旧图新,敞以高楼。  “岁在丁卯七月初吉,郡守寺丞王公庭芝撤旧图新,敞以高楼,载揭匾榜,因以名之。”  3.郡守赵亮熙遗址重建,邑绅孙寿芝、谭骐请款重修。“楼旧无存,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郡守赵亮熙就遗址重建,嗣被次水冲,又将就圮,今由邑绅孙寿芝、谭骐等请款重修”。  4.丽水市人民政府临址而建。  2008年6月18日,丽水市人民政府动土兴建于原址往南前移150米,2010年春节建成正式对外开放。  重建的应星楼,高达45.9米,共有九层,面积达2480平方米。其雄伟壮观之景是古代的应星楼所无法类比的,在新建成的应星楼景区,除重建应星楼主景之外,还另建有邀月堂、应星堂、怡翠亭和听涛轩等建筑,形成了一个颇具特色的仿古建筑群。它们以若干高低错落的楼阁亭台和九曲桥,拥簇着高耸的应星楼,使整体的形象更富于变化而绚烂,呈现出细致柔丽的南宋建筑风格与风貌。  另外,重建应星楼后,又向全国征稿楹联,并邀请省市著名书法家书写匾额和楹联,刻置其上。赋予应星楼新时代的文化气象。(二)烟雨楼的前世今生浙江有两座烟雨楼,一在嘉兴南湖,一在处州万象山。嘉兴南湖烟雨楼在“嘉定间(1208-1224),吏部尚书王稀吕致政归,因旧址建楼”(《嘉兴图记》)。处州万象山烟雨楼“在旧州治,宋崇宁三年(1104)郡守杨嘉言建。今废,有题咏见记载”(《处州府志》)。可见,处州万象山烟雨楼比嘉兴南湖烟雨楼早一百多年。郡守杨嘉言建烟雨楼,范成大书榜,至今已有整整九百年的历史了。  烟雨楼建成后,当时和后来的官宦和骚人墨客,赋诗填词不绝。  咸丰十一年,烟雨楼又为粤地游民所毁,夷为一片瓦砾。  “同治十三年,中丞标昌濬校阅营伍,按临登览以浙中烟雨楼有二,亟宜兴建,倡捐百金,会属官踊跃争输重建,刻其落成。”  上世纪40年代,烟雨楼又为日寇飞机轰炸所毁。  直至1984年,丽水县人民政府移址重建烟雨楼。新建的烟雨楼也是两层,但已增其旧制,楼高至11.9米,建筑面积扩至308平方米。轩楹开豁,栋宇华丽。著名书法家沈定庵书榜烟雨楼,林剑丹撰书楹联:“烟雨渺江天残碣独传松雪字,楼台自今古群山犹拥少游祠。”王翼奇撰书联:“烟雨名几楼,历览江南冀北,觉此间景致幽深,终古莺声,长唤醒一城花树;风霜多健笔,即论淮山稽海,是何等词华富丽,至今佳句,尚流传百姓人家。”(三)留槎阁的前世今生留槎阁,在龙泉县治南济川桥上。初建约于宋初天禧或皇佑年间。  北宋元祐年间,苏东坡在杭州任知州。元祐五年(1090),龙泉乡官何之奇与苏东坡一起泛舟西湖,当时日光跃动,波光粼粼,何之奇便谈到家乡的蒋秦圩,把蒋秦圩渲染了一番。苏东坡顿时浮想联翩,高兴地对何之奇说:你说的这个地方,不就是当年张骞通西域时所乘的浮槎留在地吗?并兴至所至,苏东坡当即书成“留槎阁”三字赠与何之奇。何之奇如获至宝,将“留搓阁”带回家乡,刻匾悬于洲上的高阁。  因为苏东坡的题字,当时的一些人就把蒋秦圩称作留槎洲,洲上的高阁称之留槎阁,从此便流传至今。  后来,大诗人陈舜俞为留槎洲作诗:  闻说槎洲似沃洲,一溪分作两溪流。  长桥跨岸虹垂地,高阁凌空蜃吐楼。  浩荡乾坤供醉眼,凄凉风雨送行舟。  凭谁为问槎边客,未必无人犯斗牛。  “时谓阁之雄伟,字之遒劲,诗之警迈,号三绝。”从此留槎阁,因为有了文化人的熏染而名声大噪。  清嘉庆十年(1805),龙泉巨富李鹤堂捐资将原横亘于洲上的济川桥移址于留槎洲下首,复建济川桥。次年,龙泉秀才汤瑾也捐银,让人在洲上重建留槎阁,自此桥与阁分离。  光绪三十年(1904),夏至,龙泉遭受特大洪灾,水满城内与屋檐平。据老人回忆,留槎洲当时有一老者看守,遇此洪水,老者与阁同被洪水冲走,洲上建筑物与树木荡然无存。  2002年,龙泉市委、市政府以建设“山水古城精品城市”为目标,留槎阁才得以重建,楼高近30米,面积1458平方米。2004年10月建成并对外开放。一座比古时更加雄伟的留槎阁呈现在世人面前,苏轼的题字“留槎阁”是按其字帖所拓。  留槎阁,是当今龙泉标志性景观,气势雄伟,清风晨雾中,恍若宋时。问津亭(石门亭)(四)石门亭的前世今生石门亭,在石门洞口,宋元丰年间(1078-1085)青田县令朱戬建。并写信让外娚婿王安石作“记”。王安石《石门亭记》全文如下:  石门亭在青田县若干里,令朱君为之。石门者,名山也,古之人咸刻其观游之感慨,留之山中,其石相望,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书与其甥之婿王安石,使记其作亭之意。  夫所以作亭之意,其直好山乎?亦好观游眺望乎?其亦于此问民之疾忧乎?其亦燕闲以自休息于此乎?其亦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灭乎?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广大茂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目以为功者,山也。好山,仁也。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书》不亦云乎“予耄逊于荒”。《诗》不云乎:“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人之否也敢自逸?至即深山长谷之民,与之相对接而交言语,以求其疾忧,其有壅而不闻者乎?求民之疾忧,亦仁也。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比不服,民化服然后可以无讼。民不无讼,令其能休息无事,优游以嬉乎?古今之名者,其石幸在,其文信誉,则其人之名与石且传而不朽,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亦仁也。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  《石门亭记》,一方面赞美县令朱君无论德或为政,都以“仁”为本;另一方面,作者借题发挥阐明自己所主张的儒家的“仁”政。全文抒情议论并重,文字充满激情,韵味深厚,读起来引人入胜。  然而,石门亭建在溪畔,因水患而屡遭毁坏。1954年,重建后将亭址上移,并易名为“问津”。从此,“石门亭”消声匿迹于历史的尘烟之中。  但是,在我看来,石门洞对应“石门亭”,以后如果能恢复原名或重建“石门亭”或许更好,还可以请名家题匾并书写王安石《石门亭记》,立碑于亭内,文墨共辉。  (作者系丽水书画院原院长、研究馆员,丽水市政协文史专员)
关键词:


[责任编辑:ruirui]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广告服务| 建站服务| 联系我们
 

中国焦点日报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20,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