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生活 >
家和万事兴 让矛盾被化解在基层让家暴远离家庭
2021-10-14 16:44:22   来源:济宁晚报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

为发挥家庭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年来,市妇联建立家事维权部门联动机制,加强部门联动,把妇女儿童维权工作作为创新参与社会治理、深化“安家庭”创建的重要内容,建立和维护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普法宣传来到身边,让维权意识走进心间

市妇联成立巾帼维权法律宣讲团,吸纳法官、检察官、公安干警、司法人员、律师等各方面力量,结合“三八”国际妇女节、6·26禁毒日、12·4国家宪法日等重大时间节点,多形式开展线上线下普法宣传活动,大力开展群众妇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就人身保护、财产保障、劳动权益、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法律问题,向群众提供面对面咨询服务,将普法知识送到群众身边。

年来,市妇联开展普法宣讲进机关、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活动100余场,引导妇女群众和家庭成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增强广大妇女和家庭成员的法律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

婚姻家庭辅导服务,让婚姻回归爱的本质

市妇联联合市民政局在11处县级婚姻登记处设立婚姻辅导中心,招募300余名志愿者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坚持“婚前辅导、婚中调解、离婚疏导”工作模式,分类管理,精准服务。结合“离婚冷静期”这个服务黄金阶段,将婚姻家庭辅导服务与法院诉讼调解相结合,将婚调服务贯穿离婚诉讼申请时、申请后、诉前、诉中等过程,扩大婚调服务覆盖面,构建起多部门的“全联动”服务协调机制。推进婚姻家庭辅导进基层,在镇街、村(社区)依托妇女儿童家园、妇女之家等工作阵地建立婚姻家庭辅导服务站,积极推动婚姻家庭辅导服务端口前移、下沉基层。

截至6月底,全市申请离婚总数10457对,参与辅导9200对,辅导率87.98%,劝和4745对,劝和率为45.38%,有效维护家庭和谐社会稳定。

家事纠纷联动调解,让矛盾被化解在基层

积极探索“妇联+网格”工作新模式,将预防、制止家庭暴力、预防未成年人侵和婚姻家庭风险隐患排查等项目纳入社会治理网格化智能工作台和网格员日常工作清单,开展针对强、精准度高的风险排查和问题线索摸排,定期走访重点妇女儿童和家庭,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动妇女儿童权益保护、预防化解婚姻家庭矛盾纠纷与网格工作一体联动、融合发展,让网格员成为遍布城乡基层一线最为活跃的“安细胞”,以家庭“小安”促进社会“大安”。

推进与司法部门“和为贵”调解相结合,成立济宁市“和为贵”家事纠纷调解委员会,指导基层依托“和为贵”调解室成立家事纠纷调解站,融合村妇联干部、志愿者、热心大姐及退休政法干警、律师等基层力量,针对家暴、婆媳矛盾等各种家庭纠纷开展调解、心理疏导、提供援助等工作,在组织架构、功能定位、工作流程等方面实现与司法部门的有效对接,夯实婚姻家庭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

多部门协作共发力,让家暴远离所有家庭

深入探索反家庭暴力多部门协作工作模式,将反家庭暴力工作组织化、制度化、规范化,市妇联联合市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等9家部门联合成立济宁市反家暴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联动成员单位立足部门职责,做好反家庭暴力的联动衔接工作。

督促各部门在移送案件线索、协助调查取证、提出建议咨询等方面加强协调配合,迅速、高效处理家庭暴力案件,积极推动家庭暴力突出矛盾及典型案件的及时化解和解决,保障家庭成员合法权益,为全市构建和谐家庭、安社会作出贡献。2021年迎接省、市法规政策等评估机制联席会议调研组对济宁市反家暴工作调研评估工作,调研组对济宁市反家暴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妇联有效对接法院,让诉讼开启闭环模式

探索运用“行政+法律+社工+心理疏导”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妇联组织积极参与法院家事诉讼案件的前端调解、后延回访工作。针对婚姻家庭相关案件,妇联安排心理咨询师、家事纠纷调解员参与法院家事案件诉讼前的调解工作,推动诉讼调解在庭前。同时,在诉讼案件结案后安排社区网格员、基层妇联干部等跟踪回访,实现维权到身边的目标,打造家事诉讼调解“闭环式”服务。

妇女儿童维权工作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层面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妇联组织建立部门联动机制,联合各有关部门共同开展家事维权工作,主动作为,协调配合,建立多层面预防宣传、多渠道综合调处、多元化解决问题的立体化工作格局,为建设“安济宁”“法治济宁”作出积极贡献。



[责任编辑:ruirui]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联系QQ(992 5835),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联系邮箱: 5855973@qq.com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广告服务| 建站服务| 联系我们
 

中国焦点日报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20,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