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头条 >
立冬:万物收藏,以待明春勃发
2022-11-07 16:00:00   来源:大洋网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

北京时间11月7日18点45分,太阳到达黄经225度,我们迎来立冬节气。


(资料图)

“立”为始,这是属于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民间习惯上把这一天作为冬季之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因此,“立冬”还表示一年即将结束之时,万物收藏,躲避寒冷,休养生息。

细雨生寒,秋意虽未消尽,寒风凛然而至。相信这几天,大家都感受到微风带来的阵阵寒意。大诗人李白也曾感慨立冬这天的寒冷,“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立冬来了,广州的冬天呢?

虽然进入立冬,但是随着台风“尼格”消散,广州天气却逐步回暖。

立冬之后,最高气温逐渐提升,看来“广州入冬”,还得往后稍稍。不过昼夜温差大,还是要注意保暖。

立冬三候

人们总会提到每个节气的“三候”,究竟何为“三候”?

我们现在所讲的“气候”,在农历中包括“气”和“候”。在古人的时间刻度里,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故。所以一年共有七十二候,每个节气都有三候,每候对应着一种物候现象,即候应。

七十二候包括动物候应、植物候应及非生物候应。在先秦古籍《逸周书》中,已有七十二候的记载。

图源:视觉中国

立冬三候,一候水始冰。

立冬之后,天气愈加寒冷,水面逐渐开始结冰。

二候地始冻。

立冬后五日,土地开始冻结,覆上一层冰霜。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古人称野鸡为“雉”,大蛤为“蜃”,这时人们不常看见野鸡,但海边却出现很多大蛤。由于稚的毛色与蛤的壳色相仿,古人便以为野鸡在立冬后变成了大蛤。

立冬习俗

立冬是农历十月的大节,在我国民间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这一天,人们会向祖先祭祀,并祈求上天赐予明年的丰收。

宋代以后,人们还有“拜冬”习俗,即在立冬当日更换新衣,拜贺长辈并互相拜谒。

吃饺子是立冬北方重要习俗之一。因为立冬属秋冬之交,所以在“交”子之时吃饺子,这一古老习俗延续到现代。又因为饺子外形似耳朵,人们认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会受冻。

立冬食补

俗语有云,“立冬进补,来年打虎”。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有“迎冬”“补冬”习俗,正所谓“立冬补嘴空”,人们劳碌一年终得闲暇,是时候用美食犒赏自己。

图源:视觉中国

由于气候和物产资源的不同,各地补冬方式又有差异。有“北吃饺子南吃鸭”“北吃饺子南吃葱”等说法。

在北方,立冬吃饺子可以起到温阳的作用,帮助身体驱寒,还有温养脏腑的功效。饺子中可加入羊肉胡萝卜馅,再佐以大葱、生姜等调和。

在南京,有“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的说法。立冬一到,人们吃生葱以抵御冬季的湿寒。常吃大葱可以健脾开胃,还能预防和调理疾病。吃鱼、吃肉时候,就葱花一并下肚,既吃了美食,又得了健康。

在南方,立冬时节人们常吃一些热量较高的肉类进行食补。萝卜炖羊肉、姜母鸭、糖醋鱼等菜品都是“补冬”抵御严寒的好选择。其中,姜母鸭是八十年代后流行的“补冬”小吃,做法是将鸭肉、老姜、米酒、胡蔴油、中药药材等熬煮于炭火炉或瓦斯炉上。

在广东,人们还会打边炉吃羊肉,配上各式海鲜、山珍入味熬制的老火汤底。而在潮汕地区,民间素来有“立冬食蔗齿不痛”的说法,甘蔗是“补冬”食材之一,立冬要吃甘蔗,可以保护牙齿。甘蔗还可以用来煲汤,有助脾健胃、利尿、滋养等功用。

图源:视觉中国

立冬养生:睡个好觉 适量运动

立冬后,草木凋零,万物收藏,躲避寒冷,休养生息,为明春勃发做好储备。

老话说,冬藏精、宜养神。睡个好觉,有助于避免烦忧,保持愉悦的心情。立冬之后,昼短夜长更为明显,睡眠应该顺应节气的变化,以早睡晚起为宜,避免熬夜伤神。睡前可以用温水泡脚,做好足部保暖,有助于尽快入睡。

立冬时节还应适当锻炼,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提高心肺功能,提升人体耐寒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感冒等疾病发生。建议选择慢跑、爬楼梯、太极拳等强度不大的运动活动筋骨,出汗时注意及时补水。

出品:大洋网

监制:朱文婷

编辑:杨梓麟

资料来源:广州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天气网、科普中国、澎湃新闻、@广州天气

关键词:


[责任编辑:ruirui]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广告服务| 建站服务| 联系我们
 

中国焦点日报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20,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