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头条 >
出口隐忧:价量背离的真相
2021-11-05 09:08:0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微信号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

“海上还在堵!“

近日中远海控(601919,股吧)相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美国长滩、洛杉矶地区的集装箱周转不畅,跨太平洋(601099,股吧)东行航线的供求关系仍然紧张。

海上的拥堵暴露了欧美供应链的瓶颈问题,也突出了旺盛的需求。

今年9月份,中国对美国、东盟以及金砖国家(除巴西外)的出口增速均有所提高。尤其是美国进入消费旺季,支撑着我国出口的持续超预期。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出口成为中国经济“三驾马车”中最强劲的部分,并带动整体经济持续稳定恢复。随着全球疫情的好转和海外供应链的逐步恢复,对中国外需拉动作用下降的担忧开始升温。

最近新华社发布《十问中国经济》中,单独就外贸问题做了讨论,文章认为,根据有关部门监测,到明年一季度甚至上半年,重点外贸企业订单依然充足。

但亮眼数据背后,仍然隐藏着隐忧。我们该如何看待未来一段时间外贸的机遇与挑战?

注:本文作者为特约评论员启光。本文不代表21智库观点。

文| 特约评论员启光

编辑| 林MM 、冯展鹏

设计|张佳俊

机遇

2021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后,中国果断采取严格的防疫政策,在短时间内控制住疫情,并迅速恢复生产能力。从工业增加值上看,2020年5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速即恢复至接近疫情前水平。中国供给能力率先恢复,为出口增长打下扎实基础。

而另外海外经济体大规模刺激,对出口有持续的驱动作用。

新冠疫情暴发后美联储扩表速度约为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两倍,欧元区和日本的扩表速度也类似,全球主要央行提供了极其充裕的流动性,对需求的刺激作用明显。

从财政政策看,以美国为例,其疫情后的救助法案向低收入人群倾斜,对整体消费的刺激效果较强,但是工业生产恢复速度慢于消费。美国供需缺口自2020年5月开始快速拉宽大,2021年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消费溢出拉动我们出口。总的来说,海外经济体的需求端恢复领先于供给端,其恢复特征恰好与我们形成互相嵌合。

2020以来,海外的疫情经历几个阶段,对物资的需求亦有所不同,而中国产业链齐全,期间多品种轮流拉动中国出口。

2020年疫情后一段时间,海外疫情集中暴发,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对出口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疫情后全球的生产生活方式极大改变,居家办公、娱乐时间大大增加,对中国的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办公娱乐设备的出口拉动明显。隔离和分散居住的需求也带动了全球房地产的迅速回升,同样对中国的家具、家电等出口有正向拉动。

未来一段时间,海外供需缺口仍对我国出口有拉动作用。美国供需缺口自2021年5月开始见顶收窄,但是仍然呈现供不应求,经初步测算预计美国供需将在明年二季度实现基本平衡,在此过程中海外消费仍然对我出口有拉动作用。

挑战

机遇往往和挑战并存。

从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的新出口订单分项来看,自今年5月起已经连续5个月低于50的荣枯线,显示制造业出口订单的量整体上呈现持续收缩。但是出口金额增速仍然处于高位,其中出口价格的拉动作用更大。1-9月以美元计价出口同比增长33%,但是从量上看,1-9月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8.9%,完成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9.5%,也就是出口的量价增长速度呈现背离趋势。

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当天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前三季度,中国外贸进出口规模逐季提升,分季度进出口分别达到了8.51万亿元、9.59万亿元和10.23万亿元(人民币,下同)。

各项成本抬升,出口企业开工但不赚钱。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抬高原材料成本,中国9月PPI同比上涨10.7%,创1996年有数据以来的新高,对下游出口企业利润有挤占。

部分地区的拉闸限电等也影响了部分出口企业的正常开工。全球物流链流转不畅通,国际物流费用大幅上升,部分费用由出口企业分担,根据国际航运研究及咨询机构德路里(Drewry)的数据,10月28日世界集装箱运价指数为至每40英尺集装箱9,669.47美元,同比增长276%。

从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的从业人员分项来看,长期低于50的荣枯线,制造业就业人员数持续净减少,疫情后也没有显著改善,微观调研显示,出口企业招工难仍然突出,人力成本也在上升。

人民币汇率由2020年12月的6.54升值至2021年10月的6.41,9月份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增速,较美元计价出口增速低8.2个百分点,人民币汇率升值也影响了出口企业结汇后的净收益。

总的来看,在出口数据亮眼的背后,仍然隐藏着隐忧。出口的数量增速并没有金额那么高,上游原材料、人工、货运费、汇兑等各项成本,均对出口企业的利润带来负面影响。

准备

随着全球疫情的好转和海外供应链的逐步恢复,中国外贸的高光时刻或将逐渐消退,故我们对未来的的挑战需做好相应准备。

一是采取多种措施降低成本。加大上游原材料的保供稳价力度,对出口企业实行阶段性税收缓缴、减免,通过再贷款等结构性金融工具加大对出口企业的定向融资支持,倡导汇率风险中性原则,鼓励出口企业更多采用汇率衍生品等产品规避汇率波动风险。

二是更大力度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加有效吸引和利用外资。新华社“十问中国经济”中强调:中国及时控制住疫情,为产业链和供应链正常运行提供了稳定性和安全性,增加了跨国公司布局的黏性。总体看,外资企业进的多、出的少,增的多、减的少。下一阶段通过压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放宽重点领域准入门槛、持续减少市场准入限制等措施,优化外资产业结构、区域布局和国别地区来源,与对外投资、对外贸易、促进消费协调联动。

三是大力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全球价值链加速重构,以研发、金融、物流、营销、品牌为代表的服务环节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愈加凸显。下一阶段重点推动放宽服务领域市场准入、提高跨境服务贸易开放水平、打造高水平改革开放平台三个方向,不断提升服务贸易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

未来

总的来说,中国外贸在深秋能延续高光时刻主要受益于中外疫情控制效果的差异,享受了疫情控制成效的红利,外需的强劲支撑和国内制造业的提前复苏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但从PMI出口订单指数来看,目前已经连续多月低于荣枯线,未来出口下降仍是大概率事件。新华社在《十问中国经济》中亦称:考虑到去年下半年外贸基数走高等因素,今年外贸增速总体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是大概率事件。

或迟或早,冬天都会到来,我们还是要及早做好准备,以待春日!

本期编辑 刘雪莹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ruirui]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广告服务| 建站服务| 联系我们
 

中国焦点日报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20,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