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岸民谚有云:“炕上没有席,脸上没有皮。”这个“席”指的便是泊里红席。泊里红席是一种有着上千年历史的纯手工艺制品,但现在,编席的匠人越来越少。不过,在泊里镇张家庄村,依然有不少人坚持传承着这一传统技艺。
张家庄村位于泊里镇驻地南四公里,南靠滨海大道,以种植高粱而闻名。这里四季分明,温度适中,生长出来的优质高粱为红席的制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泊里红席历史悠久,相传其发明者是战国时期的孙膑。据说,孙膑曾流浪并寓居于泊里一带,因生活穷困,便用高粱的秸秆编席子,编席时他受伤未愈的膝盖流血滴在席上,使席子呈现红白相间的颜色。后来,编席的手艺在泊里一带流传开来,并传承至今。
“打我记事起村里就开始编席了,全村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家都在编红席。”张家庄村编席人肖长全说,他六岁开始学编红席,已坚持了六十多年。
编红席的工序复杂,先把浸泡过的高粱秸秆劈成半公分左右宽的篾子,再用刀把篾子里面的瓤刮净、刮平,直至平滑、光亮,白色的篾子还要用硫磺熏,最后按照一定规律挑上压下,构成花纹,编制成席。由于是纯手工艺制品,一领普通规格的红席,从起头到编成,一个好手从早编到晚也要五天时间才能完成。而让肖长全坚持下去的,除了对传统手艺的恪守之心,还因这是一门能让自己日子过好的“营生”。
“现在红席越来越受欢迎了,价钱也涨上去了。我这个年纪,要外出打工腿脚不便利,有了这门手艺,一个人一年能挣四万元左右,生活越来越好!”肖长全笑着说。
他同时也告诉记者,眼下畅销的泊里红席曾有过一段时间的“冷清”——由于销路窄,手艺人编好的红席只能拿到大集上售卖,不少匠人为了生计,无奈放弃了这门技艺选择外出打工。为让传统技艺得到传承,2009年,张家庄村成立了红席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成员不用出家门,就可以接到订单。
2011年,泊里红席被列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3年,“泊里红席”商标被国家工商局注册为国家地理商标,泊里红席在市场上愈发受欢迎。(记者 王培珂)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联系邮箱: 5855973@qq.com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广告服务| 建站服务| 联系我们
中国焦点日报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20,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