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制造“顶梁柱”
据人社部数据分析研判,2020年,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为750万人,到2025年将达到900万人。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将成为智能制造产业“顶梁柱”式人才。
制造业要打“翻身仗”
尽管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比重不断加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制造业类型集中于中低端技术密集型。而在芯片、电子制造等高端技术领域,中国的自给率严重不足,从事制造业智能化所需的软硬件开发与服务人才严重缺失。由此,新职业“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应运而生,承担着推动中国高端密集型制造业发展、创造全新制造模式的重要职能,助力中国占领全球制造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新职业正式发布,是从国家层面对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职业的肯定,为行业人才的选用与培养明确了方向,是智能制造领域企业和从业人员立足新起点、树立新理念、迎接新挑战、谋划新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是落实国家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推进技术技能人才建设的重要举措。
输送“顶梁柱”式人才
智能制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将智能装备通过通信技术有机连接起来,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并通过各类感知技术收集生产过程中各种数据,通过工业以太网等通信手段,上传至工业服务器,在工业软件系统的管理下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并与企业资源管理软件相结合,提供最优化的生产方案或者定制化生产,最终实现智能化生产。人口老龄化、人力成本上升,企业生产效率亟待提升,是智能制造的内在推动力。
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是促进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重要路径,是建设制造强国的主攻方向,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可以在降低运营成本的基础上,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201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年版)》。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出台加速推进了我国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
产业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人才缺口。智能制造属于传统制造与信息技术的交叉领域,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行业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智能制造发展的重要瓶颈。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的任务,就是为智能制造产业输送“顶梁柱”式人才——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以促进中国制造真正实现转型升级。
十万亿市场缓缓展开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后,为抗击疫情国家发出延迟复工通知,各制造企业纷纷响应,及时进行了生产调整。相比传统制造企业,已完成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企业,在少量专业人员的操作下,即可实现自动化生产,不仅保障企业的生产进度,而且有效避免企业复工后员工聚集作业的风险。
据悉,智能制造技术包括自动化、信息化、互联网和智能化四个层次,产业链涵盖智能装备(机器人、数控机床、智能传感器、其他自动化装备等)、工业软件(制造执行系统、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等)、工业互联网(云技术、大数据、工业以太网、网络安全等),以及将上述环节有机结合的自动化系统集成及生产线集成等。
在智能制造的应用型岗位上,主要有智能制造装备升级、绿色制造智能升级、优质制造智能升级、工业软件使用与维护、工业互联网与云平台这五个发展方向,涉及到20多个相关具体岗位。
一般发达国家智能制造产值约占高端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的25%-30%,我国目前占比在20%左右。根据《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政策,我国智能制造行业所占比重将会逐渐增大,且增速快于高端装备制造业。据统计,中国有450万家制造业企业,在未来10到20年,至少有20%的企业要转型成自动化、智能化生产,一个数以十万亿计的市场正在缓缓展开。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联系邮箱: 5855973@qq.com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广告服务| 建站服务| 联系我们
中国焦点日报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20,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