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热点 >
研究表明 全球有约50%的人体内含有微塑料
2022-01-14 09:40:59   来源:齐鲁晚报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

疫情当下,口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据估算,2020年,全球至少生产了1290亿个口罩,至少有15.6亿个流入海洋。这些口罩漂浮在水里,缠住螃蟹的脚,蒙住章鱼的脑袋,被企鹅吃进肚子里。而口罩用到的聚丙烯,降解时间大约需要450年。专家提醒,因新冠疫情而使用的医疗塑料废品,已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巨大威胁。

全球均每分钟 使用280万个口罩

新冠疫情使得全球口罩生产和消费量呈井喷式增长。据美国《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报道,全球每月使用和丢弃的口罩数量约达1290亿个。按一个月31天计算,相当于全世界均每分钟使用超过280万个口罩。据海洋保护组织估算,2020年估计有15.6亿个口罩流入海洋,相当于产生了4680吨至6240吨的塑料垃圾污染。

法国“清洁海洋行动”组织警告:“如果人们不把口罩随意丢弃到大街上,它们就不会进入海洋,因为海洋中80%的废弃物都来自陆地。这些废弃物被雨水冲进了河流,最终抵达海洋”。

可怕的是,在排入海洋的塑料垃圾中,只有百分之一会积聚在海面上,其余则存留在海面以下或海底。这意味着,大量流入海洋的口罩仍不知所终。

数据显示,2020年2月底,我国一次医用口罩的日均产量从800万只迅速提升至1.16亿只。按每只口罩约重5克来计算,意味着每天面临约550吨废弃口罩。

“一般医用和防护口罩,绝大多数都有三层,外层为防粘无纺布、中间层为熔喷无纺布、内层是吸湿无纺布。”生态环境部固管中心正高级工程师郑洋介绍,“这三层无纺布的主材料,均为聚丙烯与聚乙烯。”

一般水解和微生物对聚乙烯等都没有降解作用,在环境中自然降解,可能需要450年时间。

塑料垃圾一直被称为白色污染,即使一个小小塑料杯,自然降解也需要50-80年时间。

为何需要这么久?因为在地球物质的大循环中,微生物是主要的分解者。然而,自然界里很少有能“吃掉”塑料垃圾的微生物,所以,这些垃圾只能靠其他物理或化学方式自然降解。

不只是口罩,其他防护用品,如废弃的防护服、护目镜等,如果处理不当,都会对环境造成很大危害。一次防护服并非用织布制成,而是一种复合的塑料材料,护目镜的主要材料也是聚碳酸酯等塑料,同样是难以降解的物质。

数据表明,全球塑料垃圾只有18%被回收,24%被焚烧,剩下的58%被填埋或进入水环境。海洋占据地表面积的70%以上,影响着世界气候。海洋生物学家警告说,如果对与疫情有关的废物处理不当,地中海里的口罩可能很快会比水母还多。

口罩沦为“杀手” 从猕猴到螃蟹无一幸免

中国国际电视台曾发布一条微博,废弃口罩成为野生动物杀手,无论海洋生物、鸟类还是陆地生物都无一幸免。

《Discover》杂志发表文章表示,当口罩流入海洋后,植物和细菌积聚在口罩垃圾上,其散发出来的气味,会让海龟等生物以为是美味,从而误食。

在马来西亚吉隆坡郊外的山上,经常会有猕猴啃咬旧口罩带子,这种行为有潜在的窒息危险。自2020年3月以来,英国皇家防止虐待动物协会,已在沿海抢救了900多只被垃圾缠住的动物,其中多数是被口罩耳绳缠住的海鸟。巴西环保人士在被冲上岸的一只企鹅尸体胃内发现了口罩。这并非意外,在迈阿密外海也有河豚因误吞口罩而丧命。2020年9月,法国一环保组织在邻地中海的咸水湖,发现了一只困死于口罩里的螃蟹。

除了口罩,已有数不清的海洋动物正在塑料垃圾的“追杀”中死去。2017年,一只海豹被塑胶环勒住身体,血肉模糊。2019年,一头抹香鲸的尸体被冲上海岸,其腹中塞满了44斤塑料垃圾。

有报告显示,30年内,海洋中的塑料会比鱼还多。我们随手扔掉的塑料垃圾,包括口罩,对动物们来说,可能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反噬:鱼吃了塑料,而人吃了鱼

你以为,口罩等塑料垃圾伤害的只是野生动物?太天真!如果一次口罩不能像其他塑料废物一样得到回收处理,最终就会进入自然环境、淡水系统和海洋中。

风化作用可使口罩在数周内生成大量小于5毫米的微塑料,并进一步分裂成小于1微米的纳米塑料。研究表明,未使用过的口罩均微塑料释放量为71-308个/只,使用过后,微塑料均释放量增至682-1918个/只。

微塑料“上天入地”的本领令人瞠目结舌。美国学者对圣巴巴拉沿岸约580米深的海底沉积物岩心进行分析,发现了大量微塑料,包括纤维、碎片、颗粒等。中科院台海岸带研究所发现,作为模型作物的小麦和生菜的根、茎、叶中,均含有从废水中吸收的微塑料成分。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布的报告称,均每立方米海水包含的微塑料可达830万个,这些微塑料又被称为“海洋中的PM2.5”。爱尔兰研究团队发现,大西洋73%的深海鱼体内有塑料微粒。目前,连在南极洲海域、太洋马里亚纳海沟都发现了微塑料,这些小颗粒很容易被鱼类吃进肚子,最终随食物链进入人体。也就是说,鱼吃了塑料垃圾,而人吃了鱼,形成生物积累。

已有研究指出,全球有约50%的人体内含有微塑料,呼吸、饮水、进食,都可能摄入。均每人每周会摄入2000个、5克重的微塑料,相当于一周就吃下了一张信用卡。

尽管微塑料对人类的危害尚无确切证据,但是对动物研究发现,微塑料不仅影响生长发育、心血管,而且阻碍它们生殖。专家称,当大量微塑料进入人体,至少会造成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大量口罩进入环境,对人类和其他生物都是潜在的灾难。

口罩材质应纳入“限塑令”框架

研究早已揭示,新冠病毒可以在金属、玻璃和塑料上存活长达9天,有些甚至可以在低温环境中停留长达28天。专家提议,为了避免口罩成为病毒物传人的源头,疫情期间,所有废弃口罩最好统一回收和销毁,主要是通过高温焚烧将其进行无害化处理。另一方面,需要研发可迅速降解的塑料,作为口罩和其他塑料品的生产原料。

“严格意义上,一次口罩属于医疗垃圾,需要专门进行收集。”河南绿色中原环境保护协会负责人匡洁说,“对于口罩材质的改良,更应纳入‘限塑令’的框架内,而不可网开一面。当下急需做的,是寻找环保的替代材料。”

目前,全新的可生物降解塑料正在研发中。例如,以植物淀粉为原料,科学家通过化学改方式,加工成可生物降解的塑料。针对口罩熔喷布问题,研究人员已设计合成了可生物降解的改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熔喷料,在保证过滤效果的同时,还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此外,学者还在自然界中寻到了塑料的天敌。例如,可以消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细菌,有助于降解聚氨酯的塔宾曲霉菌,咀嚼和进食聚乙烯薄膜的蜡虫等。

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可以利用海草场清除海洋中的塑料垃圾。

“垃圾处理有三化原则,即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口罩垃圾在这三个方面都很棘手。”上海仁渡海洋公益发展中心创始人刘永龙表示,“疫情面前,人们对口罩的需求短期内不会减少,减量化很难做到。此外,口罩垃圾有卫生问题,很难回收利用。目前也没有可以分解口罩的无害化技术,只能集中填埋或焚烧,所以,应尽量避免口罩散失野外。”专家建议,应出台更系统规范的废弃口罩集中收集、统一处理办法,最大程度避免废弃口罩引发的病毒传播及破坏生态问题。
(记者于梅君)



[责任编辑:ruirui]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联系QQ(992 5835),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联系邮箱: 5855973@qq.com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广告服务| 建站服务| 联系我们
 

中国焦点日报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20,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