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热点 >
兴庆区墙绘:从过去红花渠边的村子到现在的城市一隅
2021-11-30 09:57:43   来源:银川新闻网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

日,兴庆区阳光丽景B区临着杞福巷的4栋住宅楼东侧墙面上多了几幅墙绘,画着高台寺一带几十年间的变迁,这是今年杞福巷特色街区改造项目建设的一部分。

墙绘画好后,周围的居民经过这里时常驻足观看,从过去红花渠边的村子到现在的城市一隅,一幅幅画面是他们曾经和现在的家。

1 四幅温暖墙绘

今年8月到9月,杞福巷路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原本坑洼不的道路被修葺一新,福园社区党委书记丁沙沙说,改造工程还没结束,二期工程计划利用杞福巷紧挨着阳光丽景B区东边的一片空地设置健身广场、休闲廊亭等设施。其中,在一期工程收尾时,银古路街道办事处组织画了这4幅墙绘,将高台寺村几十年的变化展现出来,也让地名文化走进社区。墙绘从消失的高台寺到红花渠两边的景致,再到高台寺村的变迁和今天的风貌,从中能看到岁月的流逝,看到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变化。

“我们福园社区成立于2009年,所辖5个居民小区,很多老住户的户口还在高台寺村呢,所以高台寺村虽然不存在了,但村委会还在。”福园社区副主任孙瑞光说,不仅是福园社区,银古路街道办下辖的多个社区居民都是原来高台寺村的。他们有共同的家,共同的生活记忆,因此有个地方能记录、再现他们的记忆,是一件特别温暖的事。

2 有历史的高台寺

高台寺村的村名源于历史上曾经的高台寺。《宁夏府志》云:“郡城多古刹,以高台寺为绝胜。前明为小春园地,今园废寺存。僧房佛阁,闲静崇敞。前跨两台阶为天桥,凭栏远眺,极目可表,数十里青畦绿树,皆在舃(xi)之下,真柳子厚所谓旷如者。”

宁夏地名专家郑济洧介绍,高台寺是西夏时期所建,位置在今掌政镇洼路村,是西夏的皇家寺庙,由于寺庙是建在很高的台基上,因此被称之为“高台寺”。经过岁月变迁,战火摧残,西夏时期的高台寺被损毁,人们又在红花渠边移建高台寺。“我认为这个高台寺并非官方的名称,应该是民间的叫法。大约上世纪90年代,清水湖附又建了一座高台寺。”

《银川小志》中有一段关于高台寺的记述:“旧建城东二十里,为黄河崩没。万历间,庆王重建,在红花渠东丽景园内,改名延庆寺。”延庆寺的台基同样很高,人们便惯称之为高台寺。周围形成的村落等也沿用了“高台寺”的名字。

说起移建后的高台寺,家住在水一方D区的居民张瑞琴还有些印象,“和我们的房都不一样,是砖瓦盖的,寺门上画着彩绘图案,还有几根大红柱子,张开双臂都抱不过来。”张瑞琴说,从她记事起,高台寺里一直很冷清,那么大个建筑里没有人,在小孩子眼里甚至有点阴森可怕。

3 至今仍在的大柳树

张瑞琴一家从父辈开始就住在高台寺村,在她印象中,记得最清楚的是儿时就读的高台寺小学,“最早那个学校破得很,桌椅都晃晃悠悠的,直到我上六年级,学校北面新盖了一排屋子,我们又搬去那里上课。”她说,这所学校后来又变成兴庆区高台逸夫小学,今天则是兴庆区第九小学。而当年高台寺被拆除后剩下两个石狮子后来就被送到原高台逸夫小学。

以前就读过的小学位置基本没变,但张瑞琴的家搬过。“我家是高台寺4队的,最早的老村子在今天丽景街与北京路交会处一带,那时我家的自留地里有一棵大柳树,搬迁的时候留下来了,现在还能在那一带找见呢。”张瑞琴说,上世纪80年代实行“包产到户”,田地都分给个人种,红花渠两畔都变成稻田、菜田,后来稻田、菜田逐渐被一座座房取代。张瑞琴家的老住址还有田,这一时期还没搬走,直到上世纪90年代开始建设小康村,这才搬到红花渠东边的楼房里住。

4 老村庄渐渐融入城市

张瑞琴的丈夫赵光兴原是康乐木器厂的员工,1984年与张瑞琴结婚。惯城里生活的他还记得初到农村时的各种不适应。“农村的地特别不好走,尤其到了下雨天,满地泥土,自行车都推不动。”赵光兴记得,第一次去张瑞琴家里干农活,干了一天还感冒了。

那时,赵光兴总感觉张瑞琴家离城里特别远,“以前高台寺村民要去银川市区,必须经过北京路。最早的北京路都是煤渣铺的,后来变成水泥地,再后来又变成柏油路。路越来越好走,才感觉这段距离了不少。”他说,真正觉得从村里到城里的距离消失,是在2000年以后,那时北京路整体扩建,变成了银川市第一条8车道的大马路,赵光兴和张瑞琴一家也搬到了现代化的城市小区居住。(记者 李尚)



[责任编辑:ruirui]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联系QQ(992 5835),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联系邮箱: 5855973@qq.com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广告服务| 建站服务| 联系我们
 

中国焦点日报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20,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