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热点 >
年轻人为临期食品消费主力军 价格可以打折监管不能“打折”
2021-06-28 16:09:14   来源:南国都市报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

说起“90后”“00后”的消费,“精致穷”“月光族”“超前消费”……伴随他们的往往是带着此类标签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而“央视财经大数据”发布的《2019-2020中国青年消费报告》显示,年轻人的消费态度开始趋于理性和有度。年轻人的普遍消费观到底是什么样的?他们在追求怎样的消费潮流?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开展了系列调查,通过走访和对话,洞察年轻人的消费习惯,捕捉新潮的消费业态。

“9.9元,41包,够吃一个月!”打开某电商平台搜索“临期食品”,爆款的产品宣传夺人眼球。一些原本要十几二十元一瓶的饮料,打上“临期零食”的标签而变得格外便宜,成为“抢手货”。临期食品也成了热点话题。在微博上,“临期食品”话题阅读量达600多万;豆瓣网站上,“我爱临期食品”小组创建不到一年,聚集了超过7万人……吃临期食品成了年轻人的新风尚。很多人点赞购买临期食品是理性消费之举。

临期食品为何便宜?为何受到年轻人的喜爱?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记者走访:

临期食品线上线下人气高

6月25日下午,下班后的胡昊打开二手交易APP“转转”,一口气下单了十几种零食,“买了小饼干、豆腐干、啤酒、薯片……单价都是几毛钱或者一两块,就像是白捡的一样。”胡昊说,他是在朋友的推荐下了解了临期食品,第一次浏览时就像打开了新世界,商品价格让他感到震惊:原价上百元的开心果,只标价19.9元;牛肉干只要9.9元,还有很多远低于原价的大牌食品。

现在,胡昊已经形成了网上选购临期食品的习惯。“各个平台都有临期食品的专卖店,这些食品大多还处在保质期剩下20%-50%期间,就会进入打折促销期。”胡昊说,他前几天买的一整箱原味苏打水,原价3元,现在售价仅1.4元,距离保质期还剩6个月,相当于传统商超的5折。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浏览了各大电商平台,线上卖临期食品的店铺多以“食品折扣店”的形式经营。淘宝食品行业负责人此前表示,淘宝上卖临期食品的店铺已近万家。过去一年有210万消费者在淘宝上选购临期食品,主要以年轻人为主,90后、大学生和一些年轻上班族。

什么是“临期食品”?顾名思义,是指即将到达食品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

眼下,临期食品不仅线上销售火热,线下商超的折扣区、临期食品专区也人气颇高。

6月24日晚上8点钟,在家乐福超市海口红城湖店临期产品专区,不断有市民前来选购。海口市民罗女士告诉记者,她家住在超市附近,吃过晚饭后来转转看有什么打折的零食。

“这些商品虽然还有几个月到期,但都是在正常保质期内,而价格却便宜了许多,我经常来这里买。”罗女士告诉记者,“临期不是过期,食品保质期快到来的那一段时间,不一定就意味着食物不能食用或安全性下降,我买的都是日常食品,还没到期就会吃完。”

家乐福超市海口红城湖店店长王玲慧告诉记者,超市的临近保质期产品销量很不错,其中洗护类的日用品和休闲零食最受欢迎。“特别是零食区,很多都是品牌打了很低的折扣,我们自己的员工也买。”她说。

海口另一大型超市大润发销售的临期商品也很受欢迎。“临期的产品我们会集中在收银区附近展示,并以优惠价销售,每次都很快就销售一空。”大润发国兴店李经理告诉记者。

调查数据:

6成以上消费者愿意买临期食品

临期食品有多“香”?你会买“临期食品”吗?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也专门做了问卷调查。

记者梳理数据发现,购买临期食品的消费者多是女性。42%的受访者认为,临期食品属于安全食品,只是口感可能会有所下降;73%的受访者认为,临期食品只要是在保质期内就可以继续吃。当然,也有约一成的受访者认为,临期食品对人身体有害,不会购买。

有意愿购买临期食品的人群占比61%。在什么情况下会购买呢?59%受访者表示,刚需产品大幅减价的时候会更愿意购买;70%的受访者选购是用于自销。有74%的受访者认为,购买临期产品倡导了避免食品浪费的消费观。

这份调查数据与现实情况显然是相符的。记者采访了多位有临期食品选购经历的消费者,他们大部分表示,喜欢“淘”临期食品,价格优惠是最大的吸引力:“100块钱能买一大车”、“纯肉进口香肠不到20元”、“薯片9毛钱一袋”。

谁在购买:

年轻人是临期食品消费主力军

便宜,是吸引很多人关注临期零食的“决定性因素”,也让年轻人成为临期食品最主要的消费群体。

去年才到海南发展的90后上班族小田也喜欢买临期食品,她最喜欢买坚果和一些进口零食。小田告诉记者,她刚刚工作,工资还不高,临期食品满足了她的低价消费需求,每天省下几元钱,日积月累也能省下不小的花销。

胡昊则说,他把买临期食品当作自己一种放松和消遣的手段。“虽然说省钱是很大的一个因素,但是能低价尝试很多没有尝试过的新产品,何尝不是一种乐趣呢?既省钱又解馋。”

据转转APP发布的数据,在平台上购买临期零食的,六成以上都是以95后、00后为主的年轻人。艾瑞咨询在2021年1月发布的《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临期食品”消费群体以中青年为主,其中26岁至35岁的占比为47.8%。

观点:

应当尊重青年人的消费观念

怎样看待临期食品?

过去人们确实对临期食品有点“瞧不上”,敬而远之。对于临期食品的处理,很多商家也往往感到头疼,被视为“烫手的山芋”。据王玲慧介绍,以往他们会把一些临期商品集中下架和销毁,而且是在监控环境下。

如今,越来越多的商家以打折方式处理临期食品,也有一些商家在线下开设临期食品专卖店。

一位临期食品销售人士告诉记者:“目前海口还很少看到临期食品专营店,但在某些城市,已经有一些商家专门做临期食品的线下店,专售零食、饮料等,日均营业额至少有几千元。”

有人开拓市场,也有人不看好临期食品。支持者特别是年轻人认为,临期食品性价比高,既能降低生活成本,又能避免浪费;而反对者则称,临期食品身处“灰色地带”,存在健康风险。

如何看待年轻人购买临期食品?王玲慧认为,从某种角度看,这也是年轻人的一种新的消费观念,“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信奉低碳、低消耗、不浪费的理念,购买和食用临期食品就是践行这种理念。”

接受记者采访的大部分消费者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消费正趋向于理性和“有度”,有自己的消费主见,应该得到尊重。在记者的调查中,48%的受访者认为,临期食品处理不当会导致资源浪费;78%的受访者认为可以设立临期食品专卖店,让这个市场更加规范。

律师:

价格可以打折,监管不能“打折”

尽管临期食品的消费群体在不断壮大,但人们也有一丝疑虑,临期食品到底能不能放心食用呢?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个商超从业者认为,严格来说,销售临期零食也算作是一种闲置资源的流转。没有超过保质期的食物,在靠谱的超市或其它渠道买,不用过多担心安全问题。但购买时,也要特别注意阅读储存说明。

不过,当前的临期食品市场很大程度确实是依靠商家自觉,并且线上线下对临期食品的品控没有统一标准。

“临期食品走俏主要是因为其在可食用的前提下存在明显价格优势。目前我国并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临期食品’进行调整,国家曾颁布过《规范食品索证索票制度和进货台账制度的指导意见》规范性文件对‘临期食品’进行规制,但现已经废止。”海南外经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姚远告诉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现存有效的主要是一些地方性规范文件,层级效力不高,约束力有限。

姚远认为,由于“临期食品”并不是过期食品,但是其具有易过期属性,从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角度,市场监管部门作为行政部门,一方面应主动加强对“临期食品”的检查监督并要求经营者及时对“临期食品”定期排查清理,确保食品安全;另一方面,应要求经营者履行告知义务,就“临期食品”进行特别提醒,确保消费者能够提高检查“临期食品”是否变质的意识,防止发生食品安全事件。(记者汪慧)



[责任编辑:ruirui]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联系QQ(992 5835),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联系邮箱: 5855973@qq.com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广告服务| 建站服务| 联系我们
 

中国焦点日报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20,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