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城市 >
来深建设者们抓住了改变人生的机遇
2021-12-17 10:45:24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

一代又一代来深建设者的人生轨迹,与深圳这座城市的发展高度重合。

流动党员党支部的成立,为他们立足城市提供了一层保障。通过党支部,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公共服务和资源,有机会参与城区治理,增强对城市的获得感和归属感。

新一代建设者正在接过“接力棒”,对于未来,他们面临的机会更多,挑战也更多,不变的是,流动党支部,一直都是他们在这座城市的“娘家人”。

进城

深圳抓住了历史的机遇,来深建设者们抓住了改变人生的机遇。

1990年,18岁的四川达州人魏中飙决定“出去闯一闯”,东拼西凑出200元,和4位老乡一起坐了7天的绿皮火车来到深圳。

一趟趟火车从全国各地开往深圳火车站,一批又一批年轻人离开农村,走进城市,因地缘集聚在一起,相互扶持。

他们身上有鲜明的乡村底色:认真踏实、吃苦耐劳。

修路工、清洁工、保安……四川广安人鞠天龙都干过,“又苦又累,但没想过放弃”,老乡之间互相介绍工作机会,无论多难总能找到谋生的路。

他们中不少人都当过村干部,选择深圳,对他们来说意味着放弃老家的“铁饭碗”,将自己完全置身于未知,正是这股敢闯敢试的精气神,让他们成为罗湖先锋精神和奋斗文化的践行者。

要想谋出路,除了勤奋,还需要头脑。四处求职碰壁后,湖北广水人胡桂梁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报了电大的大专班,拼命学,最终拿到了企业管理的大专文凭”。

“务实”“包容”是深圳给这些新市民的初始印象。湖北洪湖人刘卫国来深的第一份工是开出租车,接到第一单时不太熟路,客人不但耐心指导,还不肯少付车费。“在他们身上,我切实感受到深圳人的包容。”

江西井冈山人游志明也遇到过类似情形,客人没有责怪,反过来指导不熟路的司机开车,路上还传授经验:深圳的路一般都是三条道,你不认识路的时候,就要开到中间那条,这样不管往左还是往右都可以。“这条经验很管用,我一直记到现在。”

立足

作为来深建设者最初的落脚地,罗湖的城中村是他们跻身城市的首选。以当时社区的公共资源、社区力量的配置,管理、服务这么多人是捉襟见肘的。

于是,罗湖提出把党旗插在城中村,把党支部建在城中村。

一批有能力、有威望的老乡代表成为流动党支部书记的最佳人选。“你们说是达州驻深办事处的,有工作证吗?”在摸底考察阶段,工作人员发现魏中飙敢查驻深办主任的工作证,讲原则这一点赢得了组织的认可与赞许。

有时间、有热情还有能力的四川达州人邱兴堂第一个接下重任,“我从区委领导手中接过旗帜,用力地挥舞了好几下,后来才知道,这是全深圳的第一面流动党支部旗帜。”

党支部书记的定位是纽带,要努力实现“老乡带老乡,老乡管老乡,老乡帮老乡”。

老乡开的士遇到意外身故,时任湖北洪湖市流动党员党支部书记的胡桂梁连夜在老乡群体里募捐,以解燃眉之急。与此同时,他还找法律专家咨询商讨赔偿。

最终,出租车公司拿出了一套合法合规、有理有据的解决方案,让老乡获得了补偿,流动支部的凝聚力、公信力也立起来了。

邱兴堂发现,以理服人能让大家口服心服,他开始自学法律,民法、深圳经济特区用工条例、出租屋管理条例……全学了个遍,在他看来,“一切纠纷都应该在法律的框架内解决,老乡也应该在懂法的基础上保护自己的权益。”

实干

帮老乡讨工钱是四川广安在深务工人员服务管理综合党支部书记鞠天龙的主要工作,被欠薪的老乡想不开,鞠天龙第一时间赶去现场,代表老乡和政府探讨解决方案。最后,工钱讨回来了,人也安无事。

在深圳的达州务工女大部分从事家政行业,如何提高收入?党支部组织职业培训,如月嫂、护理员培训等,让大家接受规范教育,持证上岗。

聚集在黄贝岭的达州老乡,男的主要从事建筑行业。现在工地管理越来越规范,对资质的审查也很严格,支部联系了达州市通川区,区人力资源局派出职校的老师来深圳办班,免费培训,拿到资质证书后,大家的收入涨了一大截。

老家的留守儿童一直是江西新余市流动党员党支部书记刘冬的心结。每年寒暑假,老家的“小候鸟”们就有机会来到父母打工的地方,为了不让留守儿童“二次留守”,党支部请书法老师、心理辅导老师到社区上课,家长和孩子可以在互动中增进交流。“孩子在深圳的暑假安排的很充实,要让他们有收获、有快乐。”

一到高考,湖南省攸县流动党员党支部书记荣发齐就会召集党员,组成的哥“爱心送考”车队,免费接送考生。“一开始参与的都是党员的哥,现在要多少台车就能安排多少台,没有不愿意送的,大家都觉得这是回报社会,是好事。”

未来

四川达州小伙罗航高考结束后第一次来深圳,拉沙子、搬桌子、打扫卫生,那个暑假,通过打零工,他挣到了大学的生活费。

大城市的光鲜亮丽深深吸引着罗航。“农村放牛娃从来没见过大海,只在书上看过,我去了大梅沙,在海滩上挖了个坑,一个人在沙滩躺了一夜。”往后几年的寒暑假,罗航都会来深打假期工。

因为相隔两地,杨艳君的记忆里,小时候和爸妈都是通过电话聊天。每周,爸爸妈妈都到公用电话亭打电话到爷爷的手机,情况大都是爸爸妈妈反复叮嘱,小女孩默默点头。

电话永远都在计时秒数的第59秒挂断,再多一秒钟就要多收一分钟的钱,话费很贵。

2003年,邱蜀钧第一次跟着亲戚来深圳。她把头靠在车窗上,看着一路的高楼大厦,畅想着美好的未来。

假期来深圳是蜀钧最盼望的事,可以去莲花山、东湖公园、地王大厦玩,还能天天和爸爸妈妈在一起,这是她期盼了许久的生活。

李川东对深圳有更丰富的记忆。他6岁就来到深圳,并在这里住了6年。他上过深圳的小学,参加了夏令营,和同学们一起去大梅沙探险,周末和小伙伴组织爬梧桐山、游泳,生活很丰富。

考虑到经济压力,小学毕业后,父母就把川东送回老家上学了,没能穿上深圳初中生校服是他心里的遗憾。

如今,罗航、杨艳君、邱蜀钧和李川东都在深圳生活工作,曾经的留守儿童,已经是四川通川区流动党员支部里的年轻力量。

关于未来,年轻人的规划很具体——努力学更多本事,照顾好父母和兄弟姐妹,一直扎根深圳。(记者祁觊)



[责任编辑:ruirui]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联系QQ(992 5835),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联系邮箱: 5855973@qq.com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广告服务| 建站服务| 联系我们
 

中国焦点日报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20,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